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瑜)“我国大企业应该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尤其向基础研究要创新力量。通过基础研究,实现更多的突破性创新,破坏性创新。”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院所的基础研究投入已达到美国水平,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美国大学相比在缩小,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与美国的差距却在扩大。基础研究成为我国企业的短板。
1月20日,由中国科协发起成立、旨在搭建高端思想交流平台“中国创新50人论坛”迎来2018年第一期论坛,主题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作为新型显示领域的领军企业代表,目前维信诺在江苏、河北布局多条大规模OLED产线,打造阶梯式研发平台,同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拉动上游厂商及终端厂商,形成产业链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维信诺这20多年的发展,源于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维信诺创新研究院院长黄秀颀博士在演讲中介绍,1996年到2001年,在以学校为创新主体的基础研究阶段,主要围绕OLED材料、器件技术进行,任务是确保技术前瞻性。
柳卸林的研究还发现,从政府投入看,给企业的远少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国的科技资源高度集中于中央直属高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真正重视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所,都不愿意与产业合作。面向产业需求的研究,比重越来越低。
受市场环境和能力的制约,企业不重视科学,重规模不重核心技术,企业R&D(研究与开发)投入虽然在上升,但企业重视D,不重视R。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总研发强度也仅为1.59%,当年我国企业仅有3.2%的研发经费用于和国内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发合作。
在研究中,柳卸林也有疑惑,比如在2006年我国加强自主创新后,我国企业反而减少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具体原因我将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