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如新”,放在蔬菜里也同样适用。即使花更多的钱,人们都愿意吃新上市的“抢新菜”。6月前上市的早熟马铃薯价格,是9、10月份上市的晚熟马铃薯价格的2—3倍。
但在20多年前,全国约43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中,只有15%是早熟马铃薯。“当时只有3—4个推广面积不大的早熟品种,而且优质种薯缺乏,病毒病引起的退化普遍发生,霜冻、病害也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回忆道。
金黎平领衔的“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寻找早熟优质多抗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聚合育成优良新品种,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金黎平所在团队的主攻方向。金黎平团队收集、保存并系统评价了2228份种质资源,筛选出62份早熟、优质、多抗的突破性种质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并且,历时多年系统分析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开发了早熟、薯形和抗病等6个实用分子标记,创新了早熟育种技术,创制了19份早熟优质多抗育种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黎平团队育成了以中薯3号和中薯5号为代表的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早熟优质多抗新品种,实现了早熟品种更新换代。其中,中薯3号,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旱和广适性差的局限,改变了半干旱地区种植早熟品种困难的局面,扩大了早熟马铃薯种植区域。中薯5号,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的瓶颈,创造了早熟品种在晚疫病重发区种植先例。这两个品种近3年推广了4025万亩,约占全国早熟马铃薯面积的1/3。
令金黎平倍感欣慰的是,经过23年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了马铃薯行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我国早熟马铃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比例由过去的15%提高到2016年的45%,达4000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