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8日 星期一
新时代下走出“双8”增长曲线
——长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记者 马维维

    1月的长春,天寒地冻。然而在市政务大厅、在朝阳讯飞AI双创基地、在兴隆综合保税区……处处都忙碌得热火朝天。

    这是长春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前三季度,长春市GDP完成4262.9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7.5亿元,增长8.2%,画出了令人振奋的“双8”增长曲线,增速居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创新驱动 变“制造”为“智造”

    2017年11月21日,“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发射入轨,至此,在轨运行的“吉星”增至8颗。未来,长春将形成以卫星研发、生产、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长春市加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全年投入科技型“小巨人”补助资金2600多万元;推进“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云平台,建设两大载体、三类中心、八大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每年集中支持10个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个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下,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科技创新项目陆续诞生。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公司的核心产品:合数激光器,2017年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长春市科技局给了100万元的经费支持,我们才能及时开展技术攻关。”公司的负责人说。

    转型升级 变“一柱擎天”为“多点开花”

    吉林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代号JT-RBT-01的机器人,能够“拿”起毛笔“写”出苍劲的大字,其技术水平位居世界上同类型设备前列。依靠“走出去”引进吸收再创新,曾经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的通用机械,如今已经成为智能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这也折射出长春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变化——

    “有中生新”,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齐头并进;“无中生有”,推进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发展。

    如今,“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的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历史。截至2017年10月,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同比增长9.9%,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

    营商环境 变“软环境”为“硬支撑”

    从对接洽谈到正式开工,华为云数据项目两个月就正式落户长春新区;

    “一门式、一张网”综合平台全面开启,1642项政务服务实现标准化统一;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稳步推进,17个部门的32个证整合为“一照一码”……

    2017年,长春市着力打造“人人关心软环境、人人参与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的浓厚氛围,变“软环境”为“硬支撑”。“没想到长春的办事效率这么高!”越来越多前来长春投资创业的客商发出感叹。

    进入新时代,长春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时代考题,书写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发展动力转换”的“长春答案”,全力绘就振兴发展新蓝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