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园区科协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菜单
成都破题科技服务“难到家”
柯怀鸿 本报记者 盛 利

    作为一家拥有50余年历史的老化肥厂,在市场转型冲击下,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曾一度濒临破产。如今,它不仅走上新材料研发道路,还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首次进入了军工产品采购目录。这一切,都发生在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之后。

    菜单式服务呵护企业“幼苗”

    院士专家与企业不亲近,科技服务难“到家”,传统服务机制难适应新经济企业等问题,常常阻碍智力资源与企业“联姻”,限制企业发展。如何让专家走进园区、走出研究所,实现与企业科技服务“零距离”?

    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通过“一站式”“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模式,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周期,以园区科协、学会服务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大平台为载体,构建起全方位助力企业(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工业园区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小微企业,如何呵护这些尚属“幼苗”的企业?采用社团注册、保持非盈利性质的园区科协,在运营中依托园区管委会而建,不仅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向园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职称申报、行业前沿技术讲座等公益性服务;还采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企业的个性需求,提供科技金融对接、高端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等“菜单式”服务。截至目前,成都市20个行政区(市)县均已建立园区科协,实现区(市)县工业园区全覆盖,聚集科技企业会员2779家。仅今年就提供政策解读、科技金融对接、项目资金申报等服务429次,为386家企业量身定制了个性化“菜单”。

    高端人才引到企业“家门口”

    院士(专家)工作站则根据成熟型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采用自主申报、专家评估、联合审批等方式建立,近年来成都市科协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柔性引进”各类相关专家,将科技服务扎在企业“家门口”,提供高端技术与人才的“保姆式”服务。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原是单一的铁路接触网检测设备,一度面临资金短缺、企业研发后劲不足等发展瓶颈。去年,该企业在成都市科协的帮助下建立起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了轨道交通检测监测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团队,企业成功渡过转型期,在国内铁路检测监测市场的份额超过80%。

    仅在今年,成都市就有20家企业引进了5位院士和50位高级科技人才进站工作,拟合作开展研发项目47项。截至目前已建成13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投入28.75亿元,开展研发项目467项。

    在三大平台之外,成都市科协还积极探索“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创新海外人才和项目引进方式,以离岸方式“柔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前沿项目落户成都。截至2017年底,离岸基地已经建立海外工作站17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