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扬州: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金立豪 葛羽丰

■聚 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2月20日,江苏省扬州科技局局长陈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扬州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不断突破,发挥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走好了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 扬州围绕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不断下功夫,探索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打通大院大所的上游科技资源;通过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中间服务平台,促进上下游科技资源有效链接;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上中下游全链条,探索出一个具有扬州特色技术创新体系。

    链接上游,广泛吸引集聚大院大所科技资源

    记者了解到,扬州科教先天禀赋不强,是影响扬州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补齐创新资源短板,自2013年起,连续四年实施 “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每年由市领导带队赴5个以上科教资源集中的国内城市或境外地区拜访大院大所,推动与大院大所的务实合作,积极引进人才、技术、成果、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扬州科技工作“走出去”,将优质创新资源“引进来”,成功链接上科技创新资源的“蓄水池”。

    5年来,扬州科教合作代表团已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成都、武汉、长沙以及德国、俄罗斯、以色列、韩国、西班牙等国内外创新源头和科技高地组织对接活动上百场。每到一地,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技型企业组成的科技代表团就会拜访当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区,并适时举办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会,深入推动校地、校企合作。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扬州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州、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市建立了区域间科技合作关系,与德国弗朗恩霍夫协会、白俄罗斯戈梅利大学、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基金会、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新西兰卡拉翰研究院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5年的努力,扬州已经建立了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国内与排名前十的理工科院校,以及中科院、中关村等建立了“10+2”的全面合作模式,在国外开辟了30余个国别的合作渠道,建成校企联盟675个,引进知名高校企业研创中心182家。中科院扬州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扬州科技园、清华大学智能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MEMS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扬州化工研究院、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扬州分院、大连理工大学高邮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高邮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纷纷来扬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大量科技资源不断向扬州汇聚。

    做强中游,率先探索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在科教合作新长征打通了大院大所上游的科技资源后,迫切需要建立能够连接上下游资源、促进技术成功供需双方合作对接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应运而生。”陈星说。

    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按照“线上线下结合、展示交易并重、平台团队共建”的思路率先布局,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2015年5月即投入使用,是江苏省内较早探索建设技术交易市场的地区之一。

    在线下,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服务场地,拥有4000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吸引上海巨谷股权投资基金、上海飞天众知科技服务、和钧信息、迈坦科技信息等一批专业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投融资、技术评估评价、科技资讯查询等科技服务机构,与各县(市、区)600多名科技企业副总、乡镇科技助理紧密合作,形成深入基层站点的联络网。

    每年举办专题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洽谈会”、科技成果拍卖会、项目路演对接、创客活动周等活动,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在线上,牵手“国字号”机构,联合中国技术交易所,建设其在江苏的第一个线上平台——“长三角技术交易扬州平台”,打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30余家高校院所的技术交流渠道,即时收集和发布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信息8.5万条、技术需求信息1万多条,让技术供需方、中介方与投资方足不出户,就能全天候、便捷化掌握信息。

    目前,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已加盟成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首批地方分中心,带动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去年超过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1—11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共备案登记技术合同542项,交易额达6.35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

    扬州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超前规划建设,也创造了全省技术市场建设、科技成果拍卖、全程服务体系构建三个“第一”,先后获批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省前瞻性研究重大创新载体,与周边集聚的北大创业训练营、东南大学扬州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研究院、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共同形成了扬州科技服务集聚示范区。

    激活下游,促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在于企业这一科技创新的主体。为破除有关障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降低企业成果转化风险,提升企业引进科技成果的意愿,扬州市不断在创新工作部署、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政策完善等方面下功夫。

    扬州市委、市政府五年内两次召开全市性的科技创新大会,同时就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国家高新区建设等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计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券实施意见》等19项创新政策文件,全力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特别是去年以来,又出台了市科技创新28条和知识产权13条“干货”政策,设立每年1亿元规模的创新券,用3年100亿元的“硬投入”打造扬州宜创宜业的“软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减负。

    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和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706家,五年内实现翻番,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建设和教授博士人才柔性引进全覆盖,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超700家,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近年来,累计有268项国家“863”和“973”等重大计划成果在扬州成功转化和产业化,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中惠医疗)、英国劳斯莱斯公司远洋LNG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中航鼎衡)、俄罗斯高纯物质化学研究所的高纯砷(中天利新材料)、中科院的LED(中科半导体)、清华的北斗卫星导航设备(宝军电子)等一大批重大成果在远征转化;126个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助12.18亿元,4年获批项目数和资金数位列全省前三位, 5年获批资金量过亿元;年均新开发省高新技术产品500项以上,有力支撑了产业“调高调优”,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44.7%。

    “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核心。扬州将坚持创新驱动,抢抓工业制造2025、‘互联网+’时代机遇,找好、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进一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吸引科创人才、科创项目落户,以创新推动扬州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动力。”陈星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