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董宝梅:绿野山中“掘金人”
赵汉斌

“特”有范儿

    临近岁末,眼看着屏幕上“绿色瓦窑”购物商城的销售额还在一天天攀升,段普金笑了。常年做特色农产品生意的她,以前可没这么好的收入。

    一年前,云南省“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董宝梅的一个“金点子”,让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山乡里的宝贝——核桃、魔芋、蜂蜜等从“好吃”变为“好卖”,仅“枣夹核桃”一个产品,销售额就超过了200万元。

    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说话声音也响亮了,笑容也多起来了。当然,这一年多时间里,董宝梅也操了不少心。

    挖亮点:寻一把打开绿色宝库的钥匙

    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董宝梅,2015年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并连续3年被省科技厅选派为“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

    她发挥专业特长,头年先在挂钩工作的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沙坝村搞起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咨询培训;第二年,董宝梅开始琢磨着把电商理论变成“实操”,把目光锁定在了隆阳区最偏远的下麦庄村。

    这个村距离最近的车站和集镇有31公里山路,平均海拔1800米,全村100余户人家,彝族、白族群众占了七成多,发展基础差,贫困程度深,是一个典型的建档立卡村。不过,董宝梅几进下麦庄村后,就发现了这里的“亮点”——

    这里环境优美,绿色资源丰富,村里种植了8300亩核桃,林下种植魔芋500亩、黑麦草500亩,还被林业部门授予“森林云南”建设省级示范基地、“第二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但由于山高路远,产品仅以农户为单位就近售卖,或坐等中间商收购,价格低,销量小。

    谋共赢:小山村打出高原绿色牌

    随着走访的深入,董宝梅的工作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她的第一手棋,落在了帮扶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上。

    早在2014年6月,下麦庄村就成立了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01户农户入社,占全村农户数的95%,但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合作社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董宝梅建议将合作社承包给有头脑、懂经营的村支书杨学贵,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由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科学管理和采收销售,解除了农户在核桃烘烤、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共赢。

    与此同时,她四处奔走,协调政府补助资金,为合作社购买了14台果蔬烘烤机,并指导合作社投入60多万元,买来了封口机、真空机、脱枣核机、榨油机,动手设计并购置了包装盒、包装袋、包装设备等,建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核桃”小型加工厂。

    董宝梅琢磨,只有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开销路才是关键。于是她试着把优质的核桃夹入优质的大枣里,拿到市场上一试,居然无人不说好!接着她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与工作队员杨松芝跑食品监督、工商等部门,还从自己不多的科技特派员经费中掏出3600元,为下麦庄的系列农副产品注册了“云桩”品牌。在11月举行的2017云南昆明核桃博览会上,“云桩”牌产品初出茅庐,就夺得了银奖。随后,合作社又开发了“云桩”核桃油、“分心木”以及烘焙核桃干、核桃油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一年以来,枣夹核桃销售超过20吨,“云桩”核桃超过25吨。

    拓渠道:引资引智改变贫困面貌

    为了打开产品销路,董宝梅还积极帮助合作社扩宽渠道,销售产品。她和大学生村官李智娜一起,指导合作社开设网店、微店,找代销商进行实体店销售。日前,隆阳区勐拱店主王文菊,网上的销量每月达到2000多斤,客户群遍及本省和广西、广东、北京、上海等地。

    此外,董宝梅还协助隆阳区瓦窑镇的段普金,为镇里设计了“绿色瓦窑”购物商城LOGO,指导购物商城APP平台的制作和运行,主推下麦庄村的特产。“董老师可帮了我的大忙!她踏实,负责任,很热心。现在有什么想法我还常向她讨教呢!” 段普金说,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品入驻各大超市,让“云桩”核桃火遍彩云之南。

    在服务下麦庄村期间,董宝梅积极协调项目,为受援单位引入项目资金共68.23万元,争取的水利项目资金、防火通道修建费、技能培训费、果蔬烘干机补助、教育帮扶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董宝梅说,作为科技特派员,带动落后地区改变贫困面貌,是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她希望这项工作可以延续下去,去帮助更多的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