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 讯 员 苏云登
这将是福建泉州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大突破——2019年6月,代表领域最高水平的现代电气控制国际会议将在泉州举办。引人注目的是,大会主席将由来自新引进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所的德国海归博士汪凤翔担任。
放眼泉州,一批新引进的大院大所频频进入市委市政府乃至省委省政府决策者的视野:福建省政府与南京大学共建环保产业研究院,落地泉州建设;泉州市政府与中科院海西院、华中科大等共建泉州装备制造所、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多次前来检查指导;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等创新举措,被省科技厅纳入首批向全国全省推广清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建设一流的平台、吸引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成果。”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为这座“智造名城”指明方向,“大力实施‘大院大所’和‘人才港湾’计划,支撑引领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
率先建设“智造人才硅谷”
泉州西湖湖畔,崛起了一座以“智造”为核心的“人才硅谷”: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项目办公室等一批国内知名科研院校纷纷在此排兵布阵。
围绕实施“数控一代”“泉州制造2025”,该市在全国率先建设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数控一代”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示范园,打造10多个数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为国内制造业重镇,泉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重大机遇,泉州相继获批福厦泉国家自创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
“着力补齐科技创新平台薄弱、高层次领军人才偏少等‘短板’。”据泉州市市长康涛介绍,该市提出“十百千”大院大所和“人才港湾”计划,通过引进、合作、培育、升级、扶持等各种方式,集聚一批与产业紧密结合、各具特色的高层次引才引智平台,力推占工业比重近70%的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在国家自创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中,创出泉州特色,打造“泉州模式”。
引进多名国际领军人才
在短短的三年多筹建时间里,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所打造了一支由国际知名专家引领的高层次“智造人才团队”: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工科院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100多人,组建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科研团队10个,开展行业前沿、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60多项。
中科院海西院原先以化学研究为主,跨界进入装备制造这一全新领域。如何突围?“我们有中科院这个国字号平台,泉州特殊科技人才政策优势,研究所创新的运行机制等!”该所筹建组组长刘海舟举例说,泉州为此出台人才专项政策,从2015—2017年每年安排经费2000万元,对科研成果在当地转化的装备所人才实行激励,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给予倾斜。
汪凤翔博士是该所首批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到位后被破格任命为副所长,组建了规模近30人的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研发团队,建立了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工程实验室,与七星电气等合作开发智能电力千里眼等装备。这一泉州市人才专项政策“活广告”,让他从母校慕尼黑工业大学又引来聂闻、魏宪、解伟博士等多位学科带头人。
“作为制造业大市,泉州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人才和技术成果大有用武之地。”泉州市副市长洪自强说,随着“大院大所”“人才港湾”计划推进,该市以“平台+项目+人才”方式,打造泉州装备所等15家高层次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179家,集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志璋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创新团队2250多名,承担各类项目近300个。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层次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国内行业第二大企业百宏公司,建设涤纶长丝熔体直纺智能化生产车间,工作效率提升60%、能耗降低20%: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与嘉泰数控等多家企业联合研发3C钻攻中心+机械手等示范项目,申报专利44项,实现经济效益超2亿元……
在泉州,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一批企业与新引进的大院大所,联合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涌现以个性化定制、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一些业内领先的高新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推出了多项颠覆业界的“黑科技”,推动产业加快从“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
如在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领军人才许志博士团队,加快研发石墨烯制备设备、鞋材技术等,与柒牌、劲霸、龙峰公司开发石墨烯功能服装、新型功能面料等;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晋江研究院研发的“医用纺织新材料技术”,系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正推动这一新型产品生产示范线落地,有望填补国内医用纺织材料领域的空白。
“通过引进、共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等,跨步提升全市自主创新水平和层次。”据泉州市科技局局长李文生介绍,目前正加快推动引进国防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校和重点央企来泉设立研究机构,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孵化生成一批高水平项目,服务全市产业加快创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