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通讯员 刘志峰 刘加勇 王 兴 本报记者 王建高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市崂山区全区生产总值460.72亿元,增长8.7%;1月至11月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亿元,增长11.3%;区级税收收入108.2亿元,增长11.9%。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760件,位居山东省各县、市、区第一位,发明专利授权量1432件,位居山东省各县、市、区第二位,青岛市各区、市第一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0件,居山东省首位。
创新正在托举青岛崂山区发展的新高度。崂山区委书记江敦涛表示,崂山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抓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做到每个产业都有一名以上院士领衔源头创新、一个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支撑,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建成生态田园城市、山海品质城区,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构筑产业高地
几年前,泰山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何增国携自己的多项欧美发明专利来到崂山区“安家”。他参与了青岛百奥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公司自主研发出10多种包括可替代饲用抗生素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在全国10多个省市销售。
杰华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项目从启动建设到具备GMP认证条件投入试生产,建设周期仅用时10个月,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领域的“世界纪录、崂山速度”。崂山区以此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22家,总营业收入达到39亿元。
崂山区区长赵燕表示,崂山区正在实施创新资源集聚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科技金融结合工程、知识产权强区工程五大工程,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全区构建智慧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虚拟现实、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5+1”产业体系,打造创新型产业高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创新高地
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海尔”、中国高端电缆第一品牌“汉缆”等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在崂山崛起;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歌尔全球研发中心、海信新研发中心、青岛海外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等一批创新高地落地……
崂山区通过建设“高校系”“院所系”“创新系”“金融系”平台载体,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崂山区副区长黄应胜介绍,全区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60多家院校、科研院所;推进山东大学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等7个虚拟现实高端研发项目建设,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依托中船重工725、716所等科研院所,打造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国内首个压载水管理系统研发基地等平台载体。全区集聚两院院士35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8人。全区建设了100万平方米的青岛国际创新园,形成了“一楼一产业”“一楼一园区”的产业布局,引进虚拟现实、智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200余家。打造青岛“院士智谷”,已有7位院士专家项目入驻。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已进驻博益特、蔚蓝生物等14个产业化基地项目;青岛国际创客社区已入驻企业和团队近100家;巨峰创业大厦、侨商创客谷等项目投入使用,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阶梯式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抢占资本高地
在世界上首次于蓝宝石衬底上开发出高阻氮化镓模板衬底,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无线通讯及新能源领域;在国内首次制备出大尺寸低成本氮化铝单晶……这是青岛铝镓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庄德津博士2008年从美国回国入驻崂山区后取得的成果。“崂山区为此设立2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人才创办企业最高2000万元直接股权投资,帮我把企业做大做强。”庄德津感慨地说。
盛瀚色谱技术公司有多项技术进入了世界前三。虽然专利不少,但申请银行贷款却不容易。崂山区积极引进蓝海股权等区域性资本市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挂牌交易;同时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盟,用原来的科技扶持资金为企业买保险、做担保。盛瀚公司拿到了500万元的银行低息贷款。
崂山区实施《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端新兴产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完善“1+X”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区政府每年设立5亿元政府创新创业资金池,明确了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重点是金融、科技、总部、新兴产业、旅游健康等领域,配套制定了金融、虚拟现实、金融人才、招商中介等实施细则。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股权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搭建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解决创新创业融资难题。搭建了“科技增信”平台,设立了总规模44亿元的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为30余家企业提供低门槛、免担保金融支持,打造资本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