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科技富铁矿,这样炼成钢
——创新驱动看辽宁(三)

    本报记者 高 博 通讯员 徐信龙

    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难题,在计划经济烙印深刻的辽宁,更是难上加难。辽宁院所实力雄厚,地方经济却借不上力,成果外流严重。为此,辽宁省科技厅想高招,抓实效,打响一场攻坚战。

    厅长带头,主抓转化

    长久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格外困扰辽宁。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不上,“最后一公里”走不通,拖累了辽宁的创新进程。

    辽宁省将2017年确定为“科技成果转化年”,力图实现重大突破。今年年初,辽宁省科技厅专门成立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厅长于言良任组长,构建起强力工作机制。

    小组集中赴各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调研,制定出台了可操作、可分解、可落实、可考核的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促使整个辽宁科技管理系统强力抓转化、促转化。

    辽宁省科技厅将成果转化作为各市考核督导指标,明确了各市全年、每季度、每月的任务指标和工作目标,并指派每个处室对口联系一到两个市,定期实地督导考核、建立台账制度、召开推进会,省市联动。

    2017年初到现在,辽宁省科技厅举办了100余场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组织中科院、清华大学等60多家高校院所与省内1500余家企事业单位对接,推动220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本地转化率达到51.6%。

    另外,辽宁省科技厅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发布科技成果、企业需求和对接活动等信息,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对接会。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筛选入库上千科技项目,形成“开发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

    细化服务,促成合作

    辽宁人经常抱怨:南方人从辽宁挖走了项目,本地企业却无所作为——“墙里开花,墙外摘果”。

    实际上,辽宁有大量企业受限于自身水准,不善于提出针对性强的技术需求。基于这种情况,辽宁省科技厅将成果对接由“问答题”调整为“选择题”,把专家成果信息按照细分产业分门别类制成成果菜单,方便企业对接。同时,将企业基本情况提前推送相关院校。

    这些措施,使企业参加成果对接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现了“要求企业参加——企业要求参加——企业竞争参加”的可喜转变。

    另外,很多达成合作意向的成果最终没能落地,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充分。为解决这一问题,辽宁省科技厅引入多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专利服务、成果定价评估、研发费用归集等全服务,提升了对接活动的实效。今年比去年同期,辽宁省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4.2%。

    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悄然落地辽宁。东北大学与朝阳天马集团合作的复杂难选铁矿悬浮焙烧及分选中试系统,9月建成投产。东北大学的气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在科技厅组织牵线下,也落地在朝阳市;中科院金属所的稀土钢技术在鞍钢、本钢应用……

    辽宁省今年围绕八大产业科技攻关66个重点方向,运用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特别是直接投资基金,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另外还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并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普惠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16年,辽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7%,逆势上扬。

    精准对接,发力高端

    刚过去的“双十一”,浙江嘉兴的阿里无人仓库,机器手臂塞进拿出,层层货架上井然有序。这套系统是沈阳的新松机器人公司生产的。

    新松机器人是辽宁高新企业的典范,在工业机器人多个领域位居世界前列。

    “我们正研究把游戏机上的Kinect感应技术,用在机器人视觉。这些项目都是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新松公司技术总监徐方说。

    今年,辽宁省科技厅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就“十三五”成果转化工作高层会商,协议共建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同时,辽宁省联合清华、北航、哈工大、吉大等省外高校,组织80余名专家与辽宁500余家企业对接。

    截至2017年10月底,中科院在辽科研院所的项目,四成省内转化,省内转化率达到39.4%,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中科院金属所、沈阳自动化所等院所与鞍钢集团、黎明发动机、沈阳中科三耐新材料等企业签定科技成果转化协议121项。

    此外,中科院在辽科研院所的项目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和特种机器人中心均在建设当中。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入驻项目达到15个,其中有5家企业已在丹东建厂和产业化。

    通过与“两院十校”战略合作,辽宁省开展了各类精准对接活动和产学研合作。辽宁省还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大力推进17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新制定的大学科技园评价方法,推动大学科技园“开放式”建园,校地共建、一校多园、一园多校多元化发展,促进成果转化。

    因地制宜,培育新星

    在丹东市高新区,一个潜在市场达数百亿元的诱人产业正在成型。技术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科院新研发的一种低成本的尼龙材料,有可能替代世界上品质最高的美国产尼龙。它力学性能优异,而且不惧水火——做成外套,高压水枪打上去也无法渗透,遇到明火,将近300℃才会燃烧,阻燃性赛过羊毛。这种新尼龙,原料来自玉米转化的谷氨酸,极其廉价。

    丹东高新区经发局局长赵亚彤说,该项目曾被全国几个城市争抢,丹东胜出也颇为不易。丹东有两个优势,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的发达的纺织工业底子,二是东北是玉米的集散地。

    辽宁各地都有充满希望的项目。每个城市的资源优势,都有可能转化为科技胜势——

    锦州辽晶电子集团,依托锦州传统军用半导体产业,引入新技术,量产特种高质量晶体管件,将独家供货中国多个顶尖军工项目。

    抚顺高新区培育的碳纤维项目,用抚顺石油炼化的材料,生产低成本高端碳纤维,具备从自行车到飞机的广阔用途,或为抚顺闯出一个数十亿元的市场。

    老石油产区盘锦,在研发新一代钻井平台、天然气设备、石油特种车等装备上领先全国。

    今年辽宁一大批重头项目完成:国内首套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线的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沈阳机床开发的i5智能控制系统;大连理工大学、高佳化工等助神舟十一号飞天的多项核心部件……

    新的希望,在老工业基地悄然萌芽。据悉,科技部近期正制定实施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这将是辽宁省又一利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