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食堂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一到饭点就出现的就餐拥挤情况,曾令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们颇为挠头。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大数据大显身手。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数据分析在食堂选址中的作用,我们利用排课、校园卡消费、食堂及座位分布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议优化排课、完善价格机制,进行人员分流,同时在学校东部地区新建食堂,增加座位,加强布局合理性,有效缓解了食堂的就餐拥挤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说道。
以大数据的深化应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
帮助食堂选址,只是大数据应用在高校管理决策中的一个缩影。11月3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高校大数据应用研讨会上强调,高校要充分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意义,以大数据的深化应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现代化2030的发展目标要求建立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体系,必将引发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将要推出教育信息化2.0,要求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大资源开发应用、从提升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质量、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三个转变。
在雷朝滋看来,教育大数据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精准扶贫;有助于促进信息化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有助于加速教学流程再造,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希望各高校基于北师大搭建的高校大数据应用联盟,认真研讨大数据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介绍,该校2009年启动了“一张表”工程, 2013年建成校务数据管理平台,2016年成立学校校务数据管理中心,2017年建成校园大数据平台,围绕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精准管理、智慧服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陈丽认为,越来越多的数据,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大数据对于完善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潜质,利用高校大数据提升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治理水平是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高校大数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技术、管理、政策同步改革。
“希望通过高校间建立教育大数据联盟,共同交流经验、探索规律,更快的推动高校教育大数据事业的发展。”陈丽呼吁道。
高校积极布局大数据建设应用
不止是北京师范大学,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大数据建设应用方面积极谋篇布局。武汉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章登义介绍,采用社会招聘的方式,该中心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队伍,派驻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帮助梳理需求,做好各类服务和二次开发工作。
“目前在学生行为轨迹查询与分析、学生综合预警等方面展开了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工作。”章登义介绍道。
对高校人员主数据治理,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高校人员主数据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主数据治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绩效管理和精准管理水平。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也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何海涛对高校网络安全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大数据在网络安全与网络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数据分析行为轨迹 为学生学习行为提供指引
通过对学生行为轨迹分析,会让你在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之间找到内在联系,进而对学生提供学习行为上的指引。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学习成绩越好的同学在食堂就餐的比例越大,特别是早餐;学习成绩越好的同学,使用PC机上网的比例越大,上网的流量相对偏少;学习成绩越好的同学,在教学楼停留的次数越多;随着年级的增加,宿舍成员间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小。
参与上述研究的专家表示,由此可见,充足的学习时间、良好的上网习惯、规律的作息和就餐习惯以及良好的宿舍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