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近日,“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一番话引发广泛关注。他说,高考命题方式在发生变化,阅读量增加、思辨性也在增加,这对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那样词很美文章的女生来说,特别不利。
此话确实不妥,很难不让人想到性别刻板印象。不过,如果搁置“性别歧视”的争议,我们还可以从这番话中看到一个明确信号——高考改革会让思辨能力强的学生取得优势。
思辨能力确实戳中了当代教育的一大痛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不断迭代而人工智能又在虎视眈眈的时代,思辨能力已成为人的某种基础能力,必须“从娃娃抓起”。而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使命的语文,责无旁贷要扛过大旗。
为什么说思辨能力是基础能力?
顾名思义,思辨能力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是分析、推理和判断,辨析则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进行条分缕析。这种能力,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亦紧密相连。
我们来看看,孩子们要面对的是怎样的社会?
首先是信息过载。从最近的舆论场就能看出——观点满天飞,事实却不见踪影;价值观横流,价值却隐而不彰。在所有人都能输出观点的时代,独立思考的品质更为稀缺,也更为必须。你可以跟随“意见领袖”“振臂一呼”,但你首先应该清楚自己在为谁而鸣;你可以抄起舆论武器,但你也要想想这是否就是“多数人的暴政”。
而知识,正在迅速过时。你很难再从前辈身上找到完全契合你现状的经验,你要做的,是开拓性、创造性的事情。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曾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中说,所谓好学生,要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你的阅读面仅限于一些“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文章,企望从中找出好词好句来给作文装点门面,自然难以有开阔视野和思路,也算不上“好学生”。
更何况,未来是“人机共处”的未来,机器人会接手人曾经主导的那些领域。思辨能力,恐怕恰恰就是那个机器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具备的能力,是人在面对智商强于自己物种时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教育要给孩子的,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思辨能力的培养,确实可以从大量阅读开始。只是相应的,也必须提高语文阅读题的命题水平。
毕竟,如果阅读题中到处都有“标准答案”这个框,又怎能给学生思辨能力成长的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