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江苏:建416家农技超市,政府没花一分钱
本报记者 张 晔

    农民在家轻点鼠标,通过虚拟触摸屏,三维立体化的科技超市影像就得以呈现在屏幕上,各类蔬菜种子、农资产品以及加工好的脱水农副商品尽收眼底。

    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了解到,政府没投入一分钱建设,短短数年江苏已形成一个多达416家门店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组建专家服务团队3300多人,用市场机制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带动农民增收达74.44亿元。

    在江苏农村,416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就是41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省内外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科技镇长团、大学生村官等在基层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与服务也有了落脚点和根据地。

    解决“双失灵”:在服务农民中找市场

    过去的农业生产是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而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而生产什么,这种供需的变化导致生产方式发生转变,需要应用更多的新技术来满足市场需要。传统的农技服务模式在日趋多样化的需求面前,往往难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涉农高校院所专家想要带着技术成果下农村,也面临着种种难题,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出现政府、市场“双失灵”现象。

    2008年,江苏在全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提出即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化模式调和这一矛盾,打造一个由总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级服务网络构成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2011年底,西诺花卉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振权从北京远赴江苏,在东海县双店乡投资建起了百合花种植基地。但是,仅仅是公司种花赚钱,一没有把产业做大,二不能带动周边乡亲致富,于是他引进人才建起了花卉科技服务超市。

    从那一年起,钱振权把“水晶公主”等100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无偿地介绍给周边的花农,仅催根生芽技术一项就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他还引进了11家花卉收购销售企业进入超市,帮助农民卖花。如今,双店乡的百合花从过去的20元一支卖到7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合之乡。钱振权说:“虽然我建超市没用政府一分钱,为农民服务也是无偿的,但是我一点也不吃亏,从服务农民中我得到了市场!”

    政府退“幕后”:企业成了农技服务主角

    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负责人介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企业成了农技服务的主角,每个层次的“超市”大多以涉农骨干企业为依托,政府不投资建设、不占用编制。目前科技超市95%的分店和70%的便利店依托龙头企业来建设和运行。承建企业提供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既保证了企业盈利,又推动了科技惠农。

    而政府则退居幕后,提供的是政策支持、引导监督与后续考核。为引导超市真正把技术成果和农业专家引向田间地头,江苏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千万元进行专项奖补,省科技厅根据每家超市推广的技术品种、引进专家、技能培训等服务内容进行打分考核给予后补助,超市还建立起“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省科技厅对超市承建企业申报科技服务平台等同等条件优先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了新手段。超市开发了集短信、邮件、在线实时咨询、专家在线视频诊断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

    走进江苏省姜堰市的科技超市,农药、肥料、种子映入眼帘。超市的农民学堂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研究员袁希汉刚结束课程,与农户们围坐在一起。当地农民段巧红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她手里正拎着一棵番茄苗,根儿上一片斑黄色的叶子清晰可见。“线虫病!”袁希汉接过番茄苗就下了诊断。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立以来,不仅有效带动了“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发展,还初步形成了“服务产前指方向”“服务产中供技术”“服务产后提效益”的全程服务新格局。据统计,超市网络组建以来,每年组织新成果展示活动1500余场、转化示范新成果3600多项,累计培训农民200余万人次,通过对全产业链的服务,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拉长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成为“三农”发展的重要活力因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