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机关干部“变身”企业服务经理人
——青岛胶州制度化帮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释放空间谋变革

    通讯员 刘 伟  本报记者 王建高

    “作为小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有专业的指导和规划,多亏有了企业服务经理人,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农民出身的青岛璐璐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敏说,他对企业管理和运营都不懂,所以一直苦于企业规模无法扩大。

    近年来,青岛胶州市开展了“进镇办促工作开展、进重点项目现场促建设进度、进规模以上和成长型小微企业促稳定发展”的三进三促活动。“企业服务经理人”则是青岛胶州市在山东省首创的一项营商制度——确定千名机关干部担任企业服务经理人,定向联系1000家骨干企业,实行“一对一”长期联系和跟踪服务。

    “三头”并进,服务制度化推动帮扶常态化

    胶州市胶莱镇党委委员薛冰担任青岛璐璐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企业服务经理人后,坚持每月至少走访企业一次,定期参加企业座谈会,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和需求,实时传送有利企业发展的政策信息,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走访,薛冰发现璐璐农机公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发明的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国第一台“辣椒剪把机”,备受海内外采购商的青睐和肯定。

    “因辣椒品种不同,剪把机也要不断迎合特定客户的特定需求。”李志敏说,在薛冰的指导下,企业一方面改进辣椒剪把机,一方面将“私人定制”作为企业的亮点宣传,当季度的订单量直线上升,公司的年产值已达亿元。与此同时,薛冰还积极帮助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国际商标认证。

    在主动入企问需、帮解难题过程中,胶州市明确分工,“三头”并进:市级领导分组分批次对12个镇办和重点功能区进行走访调研,重点解决企业面临的基础设施配套、道路交通、政策支持、历史遗留等问题;胶州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负责重点项目建设,重点解决土地、资金、手续办理等问题;胶州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则牵头负责规模以上和成长型小微企业,重点解决企业在融资、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从坐在办公室等企业上门,到走进企业现场办公,是政府服务观念和作风质的转变。”胶州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尹成坤感慨道,以前部分企业在相关手续办理、融资、科研上遇到难题,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如今相关部门是主动对接,现场告知,甚至现场办理。“正是因为服务的制度化,才推动了帮扶的常态化。”

    精准解题,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

    青岛三秀新科技复合面料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中、高档复合面料,其产品具有防水、透气、防螨等特性,被业界称为“可呼吸的面料”,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户外运动用品、家用纺织品等知名品牌的指定供应商,但去年开始遇到了发展瓶颈。

    胶州市旅游局副局长于芹作为三秀新科技公司的企业服务经理人,了解到其国内销售渠道窄的难题后,建议企业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并推荐企业的产品入驻青岛市内各旅游点,拓宽了销售渠道;了解到企业人员培养支出大、研发风险高等情况后,积极帮企业对接科工信局等相关部门,在研发投入方面积极给企业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和申报指导,推荐企业参与“企业之家”大讲堂等公益性培训活动,帮助企业缓解了研发、培训成本高的问题。

    “之所以能精准、快速地解决问题,是因为胶州市全面了解了企业的发展现状。”尹成坤表示,工作组通过实地上门服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企业生产、销售、资金、市场、项目实施进度等经营状况,以及职工的思想动态,并多方听取、汇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建立企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落实方案、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全力当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服务员”。

    主动应对,实现全市经济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胶州市通过“三进三促”制度化帮扶,以及“企业服务经理人”的精准对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成效初显,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前三季度,胶州市89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97.5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4亿元,同比增长7%。全市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13家,新认定“隐形冠军”企业7家,通过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52家,均位居青岛第一;新认定国内首台套技术装备项目4个,涉及技改投资1亿元,总量达到19个,居全省同级城市首位;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87件,增长36%。203个研发项目列入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同比增长59%。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增长111%……

    “制度化帮联固化了工作流程,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胶州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张道峰认为,通过主动对接、跟踪办理和回访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搞好生产和研发,从而促进了全市经济稳定增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