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跃梅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东莞港揭牌;滨海湾新区填海项目动工;16项重大科技项目签约;发布中子科学城等科技规划;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成立……
10月12日,乘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东风”,东莞以上述系列动作来谋篇布局。
“东莞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间,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主任何镜堂对东莞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东莞和广州、深圳一起,被列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三大主要城市之一,从战略上提升了东莞的创新地位。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由此对外发出了“东莞号角”——举全市之力投入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8月28日,位于东莞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提前实现获得中子束流的目标。这标志着CSNS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
作为珠三角城市的重要一员,东莞在众多领域有着不错的家底。
先看速度,该市GDP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进出口增速连续3年在全国进出口前五名城市排名第一。再说结构,该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在今年上半年突破50%,达51%。此外,动力方面也有建树。该市R&D比重从2012年的1.66%快速提高到2.41%,提升幅度居珠三角城市第一,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虽然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三巨头”之一,但东莞决策者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东莞与广州、深圳两大高地之间,无论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技术等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根据自身现实,东莞提出:推动东莞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我们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目标指向不是要成为特大城市,而是要成为以创新为特质的一线城市,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及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担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赋予东莞的使命责任。”吕业升说。
搭建顶尖科技产业创新平台
挺近一线城市,目标虽好,羁绊也不少,一系列问题摆在东莞。
东莞土地资源有限,开发强度已接近极限,靠什么作为今后二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制定了大湾区战略,东莞凭什么提高参与度?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东莞如何承担主体责任?依靠什么作为现代产业和“月亮级”大项目的载体?
东莞给出的答案是——搭建滨海湾新区等园区重要平台。
10月12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滨海湾新区揭牌,这块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连片且尚未开发,周边有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未来,东莞将以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和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建设。
根据《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与滨海湾新区纳入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中子科学城、水乡新城等9个创新节点纳入37个省级节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创新平台、节点共计35个,创新项目85个,总投资约20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