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刘志伟
9月12日,来自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瑞典斯德哥尔摩等12国14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汇聚武汉,参加“未来的城市低碳交通国际论坛—第二届C40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会上,武汉市发布了首部低碳白皮书,举行了中国自愿碳交易专家委员会揭牌仪式,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中国首个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
武汉为何要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如何建?以及对其他城市有何借鉴意义?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通过加入C40获得相关经验和最佳案例
武汉自1907年有气象观测纪录至今,百年间地面平均温度上升0.6℃。专家预计未来30—50年,武汉地区地面气温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城区平均气温和夏季白天气温升高速率可能高于过去100年平均趋势。这也意味着百年内武汉年均地面气温增幅大于0.6℃。
随着城市的发展,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城市热岛”强度增速加快,气候灾害发生更加频繁。论坛上,C40全球区域总监西蒙·汉森说,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上升到三分之二,城市将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以上,推动城市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C40城市集团是一个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合组织,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各国的城市成员。2014年5月,武汉正式受邀加入C40,成为国内继香港、北京、上海之后,与深圳同时加入的国内第5个C40成员城市。
武汉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自加入C40以来,先后加入了C40的可持续发展、能效、测量与规划、交通管理专题网络,与对应网络的C40城市进行了面对面的经验交流,获益良多。因此,武汉意向加入C40气候风险评估专题网络,成为首个加入该网络的中国城市。希望通过C40获得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和最佳案例,分享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经验及研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机动车总量翻倍,拥堵排名却两年下降12个位次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说,武汉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有诸多全球大都市的C40成员中也表现出色。“我印象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长江沿岸的环境整治,二是公共交通的建设。”
何建坤说,武汉的公共交通成绩突出,道路交通拥堵排名在全国排位中下降极快。尽管2012—2016年武汉机动车总量翻倍,在不限购、不限行、不限停的情况下,拥堵排名两年下降12个位次。“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据武汉市政府负责人介绍,武汉坚持系统集成,推动地铁+常规公交+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汽车有机结合,打造便捷高效的绿色出行体系。到2020年,武汉市轨道交通将超过400公里,有轨电车运营里程超150公里、常规公交运营里程超8000公里,形成快、干、支、微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公交网络,公交出行占市民出行6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又占公交出行60%。
2020年将建成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典范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是全国唯一荣获国家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双试点的副省级城市。目前,在气候减缓方面,已出台《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即将发布《武汉市碳排放峰值达峰行动计划》,多项政策和措施并举。
今年2月,武汉获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正在制定适应气候行动方案,将设立水、建筑、应急救灾、环境、绿化、人体六大类、37个子项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规划目标,武汉依托江河交融、湖泊密布的城市风貌特色,至2020年,将建成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典范,气候环境更适宜人类生存,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暴雨内涝风险得到实质性减轻,极端高温热浪的影响有所减缓,人、自然和城市建设和谐共存的理念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同和实践。
武汉市市长万勇表示,希望通过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与国内外城市在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推动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拓新路径、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