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
他们是谁?
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Kobilka,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这些大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你——
本报记者 张佳星
“不想成为科学家的投资人不是一个好企业家。”清华大学伟伦楼,“洞见”论坛上,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揶揄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我知道张首晟教授是物理学家,也是投资人,也有企业。”
不止张首晟有着“三重身份”,当天参加论坛的5位大咖都不约而同地拥有自己的团队,或运营企业或天使投资。
尽管这无法说明,每个科研人员都有商业角色,但套用演艺圈的一句“演而优则导”的俗语——“研而优则商”。
在科学应用研究必将与现实结合的发展趋势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最终也逃不过商业化的归宿,“研而优则商”便顺理成章。
张首晟
第一笔投资给了邻居,他发明了虚拟机
如果你是从“天使粒子”的发现才认识张首晟,可能就晚了一些。2016年12月,“2016年度华人经济人物”出炉,张首晟荣获殊荣,他的获奖头衔是丹华资本创始人。彼时,才成立3年的丹华资本已经达到9000万美元规模,投资了12家公司。
“斯坦福大学有传统,学生出来创业,老师会投资。”张首晟说,惠普和谷歌的历史中都有斯坦福老师的资金助力。上世纪30年代,刚从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的戴维·普克和比尔·惠利就是得到了当时工学院院长一张5000美元支票的支持,才有了后来的惠普。谷歌是因为发明了网页排列的算法,到处找不到投资,因为投资人都认为有了强大的雅虎,同类的搜索网站不太可能成功,后来也是斯坦福大学的老师投了10万美元,帮助他们起步。
“我的第一次投资很偶然。”张首晟讲到,“在学校里陪孩子踢足球,和一个邻居聊起来,他是计算机系的老师,在改作业的时候很麻烦,不同的学生交作业用不同的系统,他发明了一个技术,能将3个操作系统融合在一台机器上,这个创意让他后来发明了虚拟机。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投了这个项目。”
既然在斯坦福的老师不愁碰不到好的项目,为什么不做一个风险投资的机构呢?资料显示,1999年,张首晟联合硅谷企业家们共同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并在他家后院开了首次会议。现在华源已成为硅谷最大的华人科技创业社团,会员多为中美之间合作的技术领导者、投资者和企业家。此外,张首晟在斯坦福大学任创业导师,帮助多位学生创办公司,并作为天使投资人,成功投资了VMware。5年后,VMware被EMC收购,后来又在纽交所上市,如今市值已达440亿美元。这笔投资给张首晟带来了上百倍的回报。2013年张首晟与他斯坦福的学生谷安佳博士联合创立丹华资本,现任丹华资本董事长。
“本来我只想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人类的发展总需要人能看到当时人类知识的一个全部的图像。投资工作就需要眼光,需要对全局的考量。”张首晟说,投资事业让自己有机会把科学的荣耀、科学的思维模式用在推动人类发展的每个方面。
BrianKobilka
从做研究到办公司,申请资助变成了找投资
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BrianKobilka教授,有一段曲折的研究历程。和其他诺奖得主不同,他的科研资金来源一直处于并不充沛的状况。事实上,在基础科研的阶段,Brian就遭遇过资助被砍的困境。据他的学生回忆,从Brian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始独立研究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重大的突破,导致HHMI(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这种擅长支持长期高风险研究的机构都没有耐心了。于是HHMI在2003年左右的时候停掉了对Brian的资助。
由于课题风险太高,Brian都不敢也没有条件招收博士后。不得已他只能自己做实验。不过那几年他还是靠着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资助坚持了下来,并于2007年有了突破。
随着课题的日渐完善,他的研究离应用越来越近,离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也越来越近。然而,Brian坦言,在技术的转移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科学家不擅长的事情,“做学问的人和医药公司的人打交道很困难”。
受困于商业化“琐事”的掣肘,2002年,Brian教授与妻子共同成立了ConfometRx公司,他们寻找风投,试图自己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行新药研发工作。
Brian说:“我的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能被我的公司应用到药品研发中;而项目中很有意思的成果或者新发现,会反馈到我的科学实验中,帮助实验进展。”
马化腾
科技公司创始人,谈得最多的却是投资
尽管是一个科技公司的创始人,马化腾的演讲中却很少涉及腾讯有哪些专利或者新的科技探索。他谈得最多的是,向哪个方向布局,通俗地说,就是“投钱”。很多人找他也希望能获得腾讯投资的青睐。
马化腾说,腾讯愿意大力投入的:第一是AI,第二是云计算,第三是大数据。“未来所有企业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此外,腾讯在投资方面也倾斜于源头创新,与最有创新力的高校合作,促进科研和产业界结合与创新。
腾讯与清华合办“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这次学堂的48位同学是从超过1000家黑科技企业创办者里面选出来的,录取率4%,非常难。”马化腾说,青腾学堂立足于对创业者团队进行精英培养。
另一方面,腾讯将依托香港的国际化和高校资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有智能制造、人才和生产基地的大环境,做一些事情。“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希望说服我支持他们一些新的计划。”马化腾说,比如说能不能在香港按照新模式成立新型的教育机构,我们姑且叫做湾区科技大学,从头培养创新人才。
汤晓鸥
用好AI,科技就是钱
“我创业的第一个公司叫‘美图’。”汤晓鸥说,“是的,和现在这个美图是一样的名字。那是2002年,我在新泽西开始,致力于VR(虚拟现实)领域,但由于技术成熟度和人才都不够,一年就倒闭了。”
“我的理解是,创业只有痛没有快乐。”作为商汤科技的创始人,汤晓鸥说,国际上创业的成功率有5%,在中国可能更低。
他为中国AI领域的风险投资敲响警钟——机器人要做到和人类一样,那是非常难的,几乎不可能。
他认为做AI产业的投资人,一定要有一个理念,即AI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是为其他行业赋能的产业。“为了活下来,不能挑高大上的事情做,应该接地气。”他举例说,例如安防、金融、保险。“自动识别危机、为银行客户开户等,如果可以由机器的深度学习来判断,可以为行业提到3倍以上效率,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钱。而那些高大上的AI,例如人工智能应用在医疗、驾驶领域起码在10年内不会赚钱。”
AI风投圈的怪现象也让汤晓鸥汗颜。“我曾听说过一个叫‘全人工智能芯片’的项目。”作为AI界“最先下水”的人,他说,“我对这个定义很费解,但是它确实已经签了合同,并拿到了融资。”
“AI不是一下就起来的,过去叫机器学习、语音识别、多媒体……现在都叫AI。”汤晓鸥幽了一默说,因为现在不叫AI融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