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蔬菜大省山东五大难题待解
通讯员 王祥峰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当游戏规则改变时,领先者只有主动求变才能保持优势。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的山东省现在正站在这样的节点上:相对国内其他省市,山东保持着一定优势;但与国际顶尖的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在9月1日召开的2017年华东地区农学会暨山东农学会学术年会上,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称山东持发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蔬菜大省山东在品种结构、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精深加工等方面存在问题,急需政策、资金和科技的介入。

    “山东是传统蔬菜大省,栽培历史悠久代表着经验,气候条件适宜意味着天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种资源也是其他省份羡慕的。”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山东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专家、山东持发所所长刘涛表示,在此基础上,山东赢得了“中国菜园”的美誉——其蔬菜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总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可以说山东蔬菜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国蔬菜业的风向。

    自从25年前成为全国第一蔬菜大省之后,山东一直保持在蔬菜产业领域的若干记录,比如:2014年,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60万亩,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加工出口蔬菜连续十五年稳居中国第一,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山东不仅是蔬菜种植大省,还是输出大省,每年瓜菜总产量的60%要流向省外。在此背后,形成了一支150万人的蔬菜运销队伍。以颇具代表性的兰陵县为例,该县拥有30万的兰陵籍的蔬菜运销队伍,不仅负责将当地蔬菜外运,还进驻外地,包揽着上海市60%以上的蔬菜、合肥50%的蔬菜、南京40%的蔬菜营销。

    刘涛表示,支撑上述数据的,既是山东自然环境恩赐适产蔬菜,又有一座座由车轮承载、不断流动的菜园,还是一套套库存灵活、周转高速的生产系统,也有一个个对市场信号极为敏感的现代化农业信息体系。

    “不过,山东蔬菜前有榜样,后有追兵,不能掉以轻心。”刘涛表示,“有五大不足制约着山东蔬菜‘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发生的‘毒韭菜’‘毒生姜’‘毒大蒜’等个别事件说明质量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

    ——“一方面,‘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的信息很重要;另一方面‘老百姓种什么,种多少的信息也很重要’,这中间需要信息对接,但目前我省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不高。”

    ——“山东蔬菜主要出口韩国、日本和东盟,占到六成以上;单一的市场意味着风险,需继续多元化开拓。”

    ——“山东蔬菜生产设施装备、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与研发应用等方面创新动力不足,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山东蔬菜加工产业链条短,加工数量少、档次低,影响其精深加工比例和国际竞争力。”

    面临这五大难题,“中国蔬菜第一省”该如何改革?刘涛给出四点建议: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强化政策扶持;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可追溯上做文章;此外,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增强经营抗风险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