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面纱”揭开

    科技日报北京6月6日电 (记者陈瑜)对海底热液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但要获得真正的海底热液样品并开展深入研究并非易事。记者6日从同济大学获悉,该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课题组通过“窥探”从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2750米水深的海底采集的热液样品,初步揭示了该热液区海底表面以下发生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该成果已在国际地球科学著名杂志《深海研究》上发表。

    据了解,这是国际上第一篇有关西南印度洋热液区海底热液流体化学方面的文章,也是我国依靠“蛟龙”号取样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海底热液流体化学研究的文章,被认为是“蛟龙”号自2013年开展试验性应用以来取得的突破性科学成果。

    周怀阳说,我们平时提到的海底“黑烟囱”,其实是海底热液和海水混合之后的沉淀结晶物,真正的海底热液喷口所在的水深一般达几千米,喷口孔径只有约几厘米,必须借助能够潜入海底的无人或有人潜水器,加上保真热液采样器,才能够采集到样品,整个采样过程对潜航员的操纵能力要求也很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