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1日 星期四
天上星 地上娃 想妈妈
——四川省资中县高楼镇雨台村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华 凌

    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作家周国平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在乡村度过。

    乡村的孩子,时常会与树、草、鸟、昆虫和家畜等进行着无声而快乐的“对话”。与城市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更有着挥之不尽的寂寞和忧愁。四川省资中县高楼镇雨台村就有这样亟待被关爱的群体。

    开心“小表叔”的不快乐

    刚进驻雨台村蹲点调研,科技日报记者结识了一个小男孩和两个小姐妹。

    村里的人说:“哎,别看那个男孩个头小,长得像个萝卜头,但辈分大,旁边比他高的那两个小姐妹管他叫表叔呢。”别看 “小表叔”个头不大,爬起树来像猴子一样敏捷灵活,据说一次能掏到五六种鸟的蛋。

    “小表叔”以前跟随打工的父母在福建,现在回村里上学;两个小姐妹曾随打工的父母在成都,现与奶奶作伴。

    慢慢地,大家熟了。一次,“小表叔”放学后带着两个小姐妹跑到记者的驻地屋外敲门,邀请同去村里“耍”。一路上他就像个“小博物家”,能迅速说出路边几乎所有花草和树木的名字……

    然而,“小表叔”悄悄地说,村里有时不好玩,他很想念以前在福建跟父母在一起的生活。那两个小姐妹,晚上常常默默趴在窗户边,望着星空,想着妈妈和爸爸……

    若天堂有路请寄遥思

    中国乡村留守的小小少年们日夜渴求的是,不在身边、为了生计、远在城市打工的妈妈和爸爸。而且,当人生遇到一些特殊状况,更加期望能够有亲人陪伴。

    母亲节那天,记者走进雨台村“童伴妈妈”课堂,在屋里大大小小的20多个留守孩子中,注意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只见他闷声不响地按老师说的,把要寄给妈妈的贺卡写好,并细心用彩带系好。

    记者走近他,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妈妈和爸爸现在哪里?”

    他低声答道:“我叫钟海龙。妈妈已不在了。”

    一下子,记者的喉咙生生被什么堵住了,泪水瞬间充满了眼眶。记者忙用手拭去眼角的泪,问:“能让阿姨看下你刚在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吗?”

    他点点头,打开贺卡,只见上面用绿色的彩笔浅浅地写着:“妈妈,谢谢你给予我生命!我爱你。”

    那时,记者的眼前已是模糊一片,心里默念——若天堂有路请寄去这份遥思。

    “童伴妈妈”大手暖小手

    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口已逾1.2亿,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由于乡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却无法时常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导致许多孩子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2016年1月,资中县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引入“童伴计划”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落户高楼镇雨台村,选择培训“童伴妈妈”,解决留守学生(儿童)监护人缺位问题,还在村委会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上次活动中,记者看到当“童伴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室外做游戏时,钟海龙在玩腿部夹着气球赛跑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也许,目前雨台村“童伴妈妈”的课堂内容还有待完善,但这些“妈妈”在乡村孩子的成长中,哪怕是给予了暂时的陪伴和快乐,都是有意义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