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秀玉 王延斌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播出的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的宣传片《乐享中国》还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短短1分钟片子,有7个镜头来自‘常州智造’”。
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品牌浩大繁多,为什么唯独对“常州智造”情有独钟?
4月,科技日报记者走入常州,访园区、进车间,在与“常州智造”缔造者的对话中,试图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追根溯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诸多惊奇:这个“苏南模式”的缔造者之一,不但引入高精尖项目衔接本地优势产业链,还将本地制造深深嵌入世界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并培养出218个行业“单打冠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如何培养出218个行业“单打冠军”
杨永岗手中有一条神奇的“丝线”。它经过氧化、碳化处理,含碳量在93%以上,比重比金属铝轻,但“外柔内刚”,比强度却高于钢铁十倍,其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是航空领域的重要战略物资。
现在,这位中简科技董事长和同事们不但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碳纤维技术,还高举产业化大旗,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年产300吨的国产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成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国产ZT7系列碳纤维的唯一供应商。
放眼全球市场,每三部正牌手机中,就有一部手机的受话器、扬声器、马达等,来自全球最大的声学元器件制造商——常州瑞声科技。最近,这家行业翘楚收获的好消息是连续五年蝉联福布斯“亚太区中小企业200强”。
中简科技、瑞声科技和常州1231家高企一样,贴着“常州智造”的典型标签:全球化、高科技、创新力。他们不显山露水,可能远离世界500强的喧嚣,但他们追求执著,日复一日地潜心创新,牢牢占据着行业的显赫地位。他们被称为“隐形冠军”。
培养这种“隐形冠军”,常州是有心得的。“我们坚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一直在努力打造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附加值高、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小巨人’。”在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看来,方法在于“突破发展瓶颈,加快传统产业迈上中高端,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本途径和办法还在于创新”。
“带土移植”诠释环境美内涵
再三斟酌之后,武德珍最终将聚酰亚胺纤维项目落地到了常州。这位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掌握的核心技术突破了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制备的瓶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3件核心专利获得美国授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同于其他教授创业技术入股的形式,她50岁才开始创业,东拼西凑,自己先期投入500万元,并引来外部资金,表达出对自身技术和在常州创业的信心,“常州创业环境好,所以我把自己十几人的技术团队整体带了过来”。
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差,相距千里,首当其冲的是技术和人才。但身处长三角,常州的引才优势并不明显。在常州市市长丁纯看来,在“经济强”上增创新优势,势必在“环境美”上彰显新内涵。这种环境,当然关键是创新创业环境,是人才环境,“我们把常州塑造成财富创造之地、人生理想实践之地,最终使常州变成科技人才创业的向往之地”。
在观察者看来,“常州智造”板块崛起,引入外脑功不可没。但常州将之创新,运用了“带土移植”转化模式。即充分利用大学、院所团队和创新平台,将技术与人才一起移植到公司,以迅速形成制造能力。
在常州,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先诺新材料、清华大学的同方威视、北航的天峋科技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作品,也是常州市决策者的改革创新之作。“地球是平的,创新资源是可以流动的。”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说,将改革精神、贴心服务融入到各项科技工作中,人才、项目的“超级磁场”便出现了。
地级市常州的世界版图
仅仅800万人口的以色列如何贡献了世界20.2%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又是如何达到的?
这是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施小平和同事们孜孜以求的答案。“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作为中以两国首个创新合作实验区,短短两年就集聚了以色列项目56个。并先后成立了中以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两国合作技术转移平台、常州中以科技合作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构建了完善的服务体系。
但在常州市决策者心目中野心远不止于此,“我们不止是引进以色列企业,还要让本土企业参与到以色列企业技术孵化中去,把他们的那套模式学习、消化成自己的,才是最终目标。”常州市副市长梁一波这样对记者说。
以色列中心的建立只是常州创新国际化版图的一个侧面,之前,常州早已与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
智能制造是常州市的靓丽名片,但常州人骄傲不高傲,心里“装了明镜”,智能制造是常州的特色,不完全等同于优势,但通过国际合作把特色往极大值发挥,就能够成为优势。
创业环境好,企业活力强,让常州人在推动特色成为优势的道路上,有了十足信心。
“常州智造”距离全面世界级有多远?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