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王泽山:六十年“以身相许”火炸药
本报记者 张 晔

    科星灿烂

    黑火药是现代火炸药的始祖,火药步入军事应用后,实现了武器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跨越。

    今年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泽山教授,与火炸药研究一结缘就相伴了六十二载,为国防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围绕着“火炸药”一个靶心,在世界前沿的重大课题中不断突破,三次获得了国家科技大奖。

    从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发现低温感含能材料、提高发射药能量利用率,到发明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提高发射装药输出功率,再到发明装药技术、解决国际军械难题……他让中国火炸药技术傲视全球。

    62年前,王泽山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当时许多人都选择了热门的海空军和导弹专业,但他却默默坚守着最冷僻的火炸药专业。毕业后又跟着专业团队整建制搬迁到南京。在学习期间,他就从华罗庚的读书法——“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中有所领悟,“书由薄读到厚很好理解,是在书的基础上查证细节,在书中没展开的节点上找其他知识扩充。那么为什么再由厚转薄呢?是把脉络理顺,联系各方面知识,对整个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找出其中的关键和本质”。

    正是这种不断解决问题、追求精美的科学精神,使得王泽山对待科学的态度始终是“追求完美”。今年初,王泽山凭借着远射程、低膛压装药技术一举摘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这背后是上百次实验的累积,每一次都凝聚着他对完美的坚持,对自我的超越。有一次,王泽山团队在东北进行靶场实验,测试温度对火药的影响。王泽山的学生原打算测试2—3个数据,但是实验计划很快被他推翻,测试数据扩充到20个,这意味着学生们要顶着寒风多干十倍的活儿。

    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后,只用一种填装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

    火药燃烧的过程相当短,只有大约几十毫秒的时间,但其所形成的压力却很大,有时候能够达到几百兆帕,实验中很多细微现象稍纵即逝。由于火药的易燃易爆性,因此很多实验必须在人烟稀少的野外进行,这就注定了工作环境条件异常艰苦。

    尽管这样,年事已高的王泽山从来都不待在办公室内坐等实验数据和结果。有一次在内蒙古做实验,室外的温度已经是零下26摄氏度—27摄氏度,就连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 “罢工”了。可80岁的王泽山却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我是搞科研的,在科研上不愿意使巧劲,不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科学要实在,不要浮夸。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王泽山这样做,也时常这样谆谆教导他的学生们。

    “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当旁观者”,王泽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的选题原则就是“客观需要、国际前沿、有能力解决”。火炸药轮储是国家国防战略的需要,由此国库每年都会有万吨以上的退役火炸药。过去,我国的报废弹药基本采用“火烧、炸毁为主”,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世界各大国也都在努力研究报废弹药处理的难题,但是弹药种类多、剂型复杂、风险极大,使得这项研究进展缓慢。

    王泽山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攻关项目,下工厂、跑部队,攻下了一道道难关。一堆堆危险有毒的过期火炸药,变成了二十余种畅销国内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不仅为国家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我们的青山绿水远离废弹隐忧,提供了技术条件。作为该技术的第一发明人,王泽山摘得1993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