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一带一路”
用短短12年时间打开108个国家的市场,并“占领”全球IT中心美国,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很乐于跟科技日报记者分享其中的“秘诀”:
“布局‘一带一路’,要讲好两个故事:第一讲政治故事,我的产品会帮助这个国家满足政治诉求,或改善民生,或造福百姓;第二讲财富故事,我的产品会为国家、企业带来多少财富,满足国家GDP或企业利润的需求。”
大多数时候,旨在为全球提供科技资源分析的国际数据公司(IDC)总能提供独特而冷静的视角。不过,当浪潮携带最新款产品SmartRack亮相全球超级计算大会时,IDC副总裁Earl Joseph出乎意料地情感强烈:“美国市场渴望看到中国的最优秀力量。”
这位资深专家明白,相比Facebook牵头的OCP标准服务器的“固执”,中国浪潮的高科技产品更开放、灵活,更能“随需而变”。
美国是全球IT中心,高科技企业能否在这里立足是其国际化的标志。12年来,浪潮不但将服务器装到微软、Turn、F5等世界顶级IT公司的“大脑”中,更在美国腹地设立了生产线,在硅谷建成了研发中心,并凭借着高科技、定制化、本地化三把“杀手锏”畅行北美。
浪潮凭什么?“如果说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这款芯片则是计算机的躯干和灵魂。”浪潮海外事业本部副总王军强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一块芯片,有两个拇指盖大小,它被装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浪潮天梭K1高端容错计算机”中。
“K1拥有32颗处理器,依靠这个芯片连接,可确保32颗处理器像一颗处理器一样工作。”王军强说,这种被美国政府严格限制出口的紧耦合技术,是460位浪潮工程师通过4年多攻关才最终拿下的。
2016年,浪潮诞生了3780项类似的发明专利,几乎每天诞生11项。这种超强的研发能力,确保浪潮能与IBM、HP等行业“旗舰”展开竞争。
在IT江湖里,55岁的孙丕恕是一个善于深谋远虑的厉害角色。这源于他搞科研的出身和擅长钻研的性格。在行业发展趋向深入的时候,那些对行业认知和用户痛点“洞若观火”的企业才会如鱼得水。
2001年,浪潮提出国际化战略,先后与LG合资开发通信管理软件,与爱立信在云计算、NFV、物联网上展开合作,与思科共同研发网络与技术产品,与微软发展软件外包……与狼共舞,关键是在舞步中揣摩发展之道——借助“巨头”,浪潮建立起了海外渠道和市场。
作为西亚的标志性作物,椰枣寿命长达百年,但其为雌雄异株植物,雌雄难辨、繁殖成本高成为沙特全国的难题。他们希望通过椰枣基因测序研究解决,而这需要借助国外的超算系统。
在浪潮东南亚区总经理刘峰看来,与欧美竞争者PK,浪潮优势并不明显,但他们的一句话戳中了对方的需求,“你们引进超算是为基因测序,我们希望联合中国顶级基因研发机构给你们提供产学研最终解决方案”。
沙特、津巴布韦是浪潮在“一带一路”上的“样板房”,引来数十个国家参观调研,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
迄今为止,浪潮已经在海外举办了500多场技术培训和宣讲活动,为遍布非洲、亚洲近十个“一带一路”国家培训一万多名技术专家和官员,有力推广了中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