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3日 星期三
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克隆成功

成果展示台

    科技日报讯 (记者魏东 通讯员杨宇)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出太谷核不育基因,标志着我国在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以《小麦Ms2基因编码的稀有蛋白导致禾本科植物的雄性不育》为题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普通小麦属于自花授粉作物,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致使高产杂交育种研究的难度非常大。1972年,山西省太谷县农业技术员高忠丽在田间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小麦,具备异花授粉习性,可用于小麦轮回选择育种,1979年,中国农科院邓景扬博士将其命名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其不育基因命名为Ta1(国际基因代码Ms2)。

    小麦图位克隆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基因所在区域的物理图谱。为此,付道林团队投资构建了“矮败鲁麦15”的基因组人工染色体文库,该文库包括大约70.6万个单克隆,覆盖普通小麦基因组5倍左右。他们利用Ms2区域的特异标记,筛选并获得了8个阳性克隆,成功建立了Ms2区域的物理图谱,分离到太谷核不育Ms2基因,并通过反向遗传学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

    付道林团队研究人员还发现,该基因只在减数分裂时期的败育花药组织表达,其特异的时空表达模式受到一个反转录转座子的调控。进化分析显示,Ms2基因属于小麦族特有的进化产物,只在粗山羊草和普通小麦等部分小麦族物种出现。遗传转化实验表明,Ms2不仅可以导致小麦雄性不育,也可以在大麦和短柄草中引起雄性不育的表型。由此说明,Ms2不仅可以在小麦育种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很有可能在其他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