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一带一路”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品种、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并沿古丝绸之路传播开来;2000多年后,葡萄酒香正沿着新丝绸之路飘向海外,在高科技助力下自信满满地走向世界。
“去年葡萄采收时节,我们从法国引进世界先进的光学粒选系统,每秒可拍照360张,通过光学图像识别对比,由自动空气阀剔除不符合参数的葡萄,如不成熟、损坏腐烂、感染霉菌的葡萄,确保进入酿造环节的葡萄完美无缺。”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系统目前国内只有两台,代替了以前的人工粒选,每小时分拣能力均达5吨。
这是一个靠产业为城市“代言”的时代。如同法国的勃艮第、波尔多,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银川,自然禀赋相似,同为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葡萄主题小镇、葡萄酒庄等新业态的相继涌现,除却酿酒、品酒,还兼具葡萄酒文化的普及、观光、体验等功能,宁夏正借力葡萄酒产业打造专属的“紫色名片”。
“我们在青铜峡、黄羊滩等地拥有8万亩葡萄基地,贺兰山东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酿造出高品质的葡萄酒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酒庄总经理阮仕立说,张裕摩塞尔、解百纳等产品出口欧美亚多国,其中不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酒庄葡萄酒出口量约为100万瓶。
“‘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企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全球化挑战,让产品向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我们还到西班牙、法国收购企业进行主动合作,拓展葡萄酒生产和贸易的国际格局。”阮仕立说,同时,酒庄也积极引进法国摩塞尔家族的酿造技术、以色列的滴灌技术等。
葡萄酒品质,七分看原料,三分论工艺。从一粒葡萄“进化”为葡萄酒,自然少不了科技来帮忙。
“葡萄灌溉以前都是漫灌,现在宁夏大多采取滴灌、渗灌。渗灌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的同时也能精准施肥,对控制葡萄质量很有好处。”樊玺称,由于投资较大,酒庄部分采用滴灌技术,可节约水、肥和人工成本40%。
樊玺坦言,传统酿酒工艺没有太大变化,国内外酿酒技术目前是同步的,但酒庄在小细节上做了改进。为防止酿酒过程中酒的氧化,利用干冰对工艺细节进行低温控制;借助低温浸渍发酵,提取葡萄皮里的颜色、丹宁等有用的保健成分……
近年来,宁夏引进了一批国外酒庄和几十位法国、奥地利等海外葡萄产业顶级专家,近百个酒庄的500余名人员参加国际葡萄酒的博览会和技术交流。
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徐军说,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宁夏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产区建立了交流沟通、培训学习的多种渠道和平台,助推许多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宁夏落地,也力推宁夏葡萄酒产业“走出去”。
“格鲁吉亚的葡萄酒文化已有八千多年历史,作为世界新兴产区,我们将在引进种苗、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带到世界各地。”徐军说,这不仅是产品的推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交流和互动。
截至2016年底,宁夏产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2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4万亩,成为中国集中连片最大产区;建成酒庄86个,在建98个,年产葡萄酒约1.2亿瓶,年销售收入50亿元,综合产值达200亿元。
“随着‘一带一路’通道完成,宁夏将有更多的产业走向世界。”徐军的底气,来自于数字更源于实力,因为,这里拥有一片好风土,探索了一条好路子,出台了一套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