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onder how……”嗓音清亮的女教师唱起《Lemon Tree》,却被自己开口的第一句吓得一愣——在按照主持人要求吸入气球里的某种“不明气体”后,她的声音骤然变得低沉。
学生们倒是乐见这一幕,欢呼尖叫。“Oh my God!”女老师唱了两句,对自己的变声举手投降,笑到无法继续。
乐,是整堂科学实验课的主基调。
3月31日下午,央视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主创团队走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习附属实验学校。他们自带实验道具、专业电视台主持人和高校科学团队,给一群初中生展示了一下,科学这事能有多有趣。
“我不在乎你们能学到多少知识。”《加油!向未来》的制片人王雪纯在一开始就对孩子们说,“咱们的主要目的,就是玩儿。”
老师吸入气体变声,为什么?有学生开玩笑:这一定是吸了雾霾。也有坐在后排的学霸站起来,没有话筒,便大声喊出他的想法:密度!
确实跟密度有关。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氦气密度比空气小,震动频率比空气高,吸入氦气的人,说话暂时会变得尖声尖气;而女老师吸入的是六氟化硫,和氦气恰好相反,它密度比空气大,震动频率比空气低,传递出的声音就变得浑厚。
当然,这些科学解释也不用费心去记。王雪纯强调,只要孩子们上这堂实验课觉得开心,就是成功。
孩子们无疑是开心的。他们拿着灯泡钉钉子,用香蕉和芒果在课桌桌面上弹钢琴,还目睹了一场小型的“火山爆发”:催化剂催化了过氧化氢和洗洁精的混合物,一股泡沫状绿色物质从容器中涌出,在地毯上“瘫”成一大坨……这堂课上,时不时爆出掌声与尖叫,气氛活泼得好像是在综艺节目录制现场。
“实验产生的这种特壮观的景象,我们之前没见过。”特意来录制视频的高一学生韩默闻也观摩了整堂科学实验课。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实验的原理我都学过,但你亲眼看到,还是觉得新鲜,觉得神奇。”
“好玩”和“好看”,是《加油!向未来》在整个节目制作中所遵循的宗旨。他们试图通过视觉奇观,勾起观众心里对科学的那些好奇心。而在观众中,他们很在乎的群体,就是青少年。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的陈征老师及其团队,是节目的科学顾问。陈征说,他会设想一个画面:若干年后,某个科学大奖得主回首自己的科学之路,也许会说,他对科学的热爱是从这个节目开始,从他看到的这些有意思的实验开始。“还有什么能比影响一个人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就感?”陈征坦言,“如果真有这一天,那我这辈子都值了。”
常年从事科普工作的陈征把科学素养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掌握科学的方法、知识和技能;二是主观部分,即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加油!向未来》举办的校园活动,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科学,不用非得冷冰冰、板起脸。陈征说,他们也得“抢夺科学教育的入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娱乐、游戏上“抢”过来。“通过我们的观察,只要你把实验拿出来,孩子们是很兴奋的。我们想让学生摆脱对自然科学的恐惧感。”陈征理想中的校园氛围,是那些能做出精彩科学实验的学生,和那些能歌善舞的学生一样,也能成为校园明星。(科技日报北京4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