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上海自贸试验区:善作善成再出发
上海自贸区的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第二看台

姜 微 季 明 何欣荣

    日前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是继2013年9月挂牌、2015年4月扩区之后,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的又一重要战略节点。

    在本次会议上,提出了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等一系列要求。

    看行动:快马加鞭、蹄疾步稳

    在过去三年“总体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上海今年头两个月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808亿元,同比增长23%。

    作为中国首家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作为全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口岸,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今年3月初在全国率先开展“审批改备案”试点。化妆品巨头欧莱雅集团作为“尝鲜者”,拿到了第一个企业试点账号。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斯铂涵说,新政实行后,企业将据此调整相关生产供应计划、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期获得更好发展。

    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升——过去三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施54条扩大开放措施,累计吸引1800多个外资项目。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透露,今年将进一步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对外资的限制。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所在的浦东新区,去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说,今年浦东将谋划“三全”改革新作为,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事项“全域共享”,依托网上政务大厅,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

    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将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明方向:深处着力、对标最高

    自贸试验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方向如何定,新路怎么走?在党中央的关心指导下,在过去三年扎实试点的基础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一轮的改革思路,已经一步步明晰起来:

    ——向着深处着力,推动改革纵深。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年来,累计推出上百项改革创新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成效最明显、市场主体获得感和评价最高的,正是政策措施系统集成比较好的领域。”复旦大学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表示。

    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就是要在系统集成上持续发力。作为最早挂牌的试点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近年来推出国际贸易、企业准入和境外人才服务等3个“单一窗口”,推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被市场主体广泛点赞。接下来,“单一窗口”还将进一步提高集成水平,实现更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对照最高标准,实现更高站位。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始终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工作组综合组副组长杨琍介绍说,工作中会经常把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贸易便利化报告等作为参考,结合我国实际具体加以推进。

    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将在更高站位上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现联动。上海社科院国际贸易室主任沈玉良认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拥有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加强与这些园区的对接,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振精神:解放思想、勇于突破

    作为研究自贸试验区的专家,尹晨在调研中曾听到有人担心上海自贸试验区头三年改革过后,会出现类似于短跑冲刺后的“极点效应”,精神出现懈怠。

    但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方仍然保持着锐意创新、奋楫争先的势头。就在去年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建设工作的时候,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不约而同地没有把重点放在已经干成了什么,而是关注还有哪些没有干成,还有哪些没有干好,还有哪些可以干得更好。

    “正是因为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确的使命、充分的准备,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的改革开放方案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交中央审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才会在全国两会后的第一次会议上研究这个方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说。

    坚持问题导向,查找短板弱项,树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过去三年里,上海自贸试验区面上的改革已经铺开,制度和规则的框架基本形成。在接下来到2020年的时间里,自贸试验区建设将进一步“抓实抓细”,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形成“枝繁叶茂”的制度产品体系。

    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起上上下下的改革热情。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王维刚说,去年年底挂牌的张江跨境科创服务中心即将迎来正式运作。借助这些改革平台,张江率先形成对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两大新兴产业的专业监管模式,可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