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设“生态新区,魅力新城”
——访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区委书记宋彤宇
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区委书记宋彤宇(中)到大坡镇交村调研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蔡远宁摄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刘 昊

    勇挑重担,克难攻坚。

    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苍海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区架构快速拉开;扶贫开发精准施策,脱贫摘帽首战告捷……作为201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广西梧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成立的新城区,龙圩区面对区划调整带来的许多困难,围绕加快建设美丽和谐新龙圩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安全、稳定、融合、发展”总基调和建设“生态新区、魅力新城”发展定位,致力在党的建设、经济工作、民生领域、社会治理四大板块打造新亮点取得新进步,开创了经济发展、事业进步、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龙圩区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区委书记宋彤宇。

    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科技日报:面对区划调整带来的许多困难,龙圩区近来在经济提档升级、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新亮点和新成效?

    宋彤宇:龙圩区是2013年2月梧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时成立的新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决策为龙圩建设与发展带来契机,我们必须明晰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顺应新变化,迅速转换角色,肩负起新的发展重任。近年来,龙圩区按照“136”思路推进工作:“1”是打赢一场战役,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3”是推进三区建设,即全力推进苍海新区、生态产业园区、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建设;“6”是致力6个方面新突破,即致力在城市化进程、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开放合作、和谐稳定、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生态新区,魅力新城”目标。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龙圩区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按照“136”工作思路,坚持“安全稳定、融合发展、和谐共享”总基调,深入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梧州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采取超常规举措决战脱贫,实现了脱贫攻坚的首战告捷,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经济稳步增长。201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8%。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33%。各项经济指标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任务。

    “三年一工程”活动稳步推进。以“三年一工程”活动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梧州市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按照自治区和梧州市的统一部署,认真抓好“41条”在龙圩区的落实。加强企业服务,坚持实行“一企一领导一服务队”服务企业发展,注重建立服务企业台账,为企业搭建好融资、用工平台,努力破解企业资金困局、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改造提升,做强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城市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服务,完成4座公厕改造项目建设和4条街道绿化提升工程。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开展棚户区改造各项工作,积极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及5公里配套管网建设。

    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26个项目全年预计完成投资2.4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101%。抓好教育基础建设投入,投资1457万元全面完成7所薄弱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搭建农民工创业平台,目前创业孵化园已进驻企业33家,成功孵化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行政事务14家,新招聘农民工446人,帮助48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投入1570万元着重打造龙圩区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项目。深入开展“平安龙圩”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社会群众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梧州市生态乡村建设部署要求,把生态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特色农业等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美丽龙圩·共建家园”乡村建设主题宣传月活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三化”项目建设。加快生态乡村示范点建设,基本完成广平镇凋村和大坡镇坡头村等8个贫困村的示范点建设。

    脱贫摘帽首战告捷。我们按照“上下联动人人有责、粗粮细作精准帮扶、软硬兼施全部突破、长短结合谋划长远、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脱贫工作总体思路,各司其职,通过产业带动、转移就业、金融扶持等“六个一批”“八大行动”的路径精准施策,龙圩区4549户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9873人、14个贫困村和整区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自治区脱贫摘帽标准,2015年退出户986户4501人“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全部达标。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基本保障。建立奖惩制度,落实1808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6347户贫困户及8187名贫困生,实行“钉钉”软件实时动态签到管理、红黑榜通报管理和“四心”服务,确保精准帮扶不漏一人。二是改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扶贫。投入1.3亿元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富硒优质稻、马尾松、百香果、松树盆景、田螺、六堡茶等6个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出万亩富硒优质稻,吸引5593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增收致富,覆盖贫困户率达88%。此外,我们还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增收致富,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解决发展资本,强化教育扶智增强发展动力,落实医疗救助解决群众疾苦,落实低保兜底实行应保尽保,建立系统数据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抓党建引领促进基础脱贫,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扶贫。

    加快建设“生态新区,魅力新城”

    科技日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积极的因素不断涌现;广西深入推进“双核驱动”战略,加快构建两广一体化发展,新的发展动能不断释放。龙圩区如何在新常态中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宋彤宇:当前是龙圩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生态新城、魅力新区”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强党建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生态新区,魅力新城”。

    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分类施策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强化党建促脱贫攻坚,继续在26个贫困村开展“双联双强双带”活动,不断提高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星级化”管理。认真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好配强两委班子。从严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落实《条例》要求,推进班子建设规范化、选人用人规范化、人才工作规范化。要注重培养青年干部,深入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选派年轻干部到“六个一线”经受历练,坚持在一线考察干部、发现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的交流换岗力度,推进干部结构性交流,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和要求,抓实抓细“两个责任”清单,切实把“一岗双责”落到实处。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深入贯彻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区纪委突出主责主业,深化落实“三转”要求,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入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坚持不懈抓实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扎实推进村(社区)廉洁工作站建设,深入开展区委第二、第三、第四轮巡察工作。旗帜鲜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严格按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好用好乡镇文化站。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狠抓信息和舆情监管工作,传递正能量。

    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市政府授权的土地一级开发的机遇,整合各类资金,合理安排土地指标,稳步推进大坡、广平、新地镇镇区拓展工作,加大力度建设乡镇农贸市场,以增强城区造血功能。推进城区改造升级。坚持规划引领,深入实施城市建设提升工程,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另一方面,加强苍海新区开发建设,将苍海新区打造成为集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养生宜居于一体的新城区。改进街道社区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便捷性,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

    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共赢互利发展。推进“三区”建设与龙圩区共同发展。进一步研究苍海新区和龙圩区融合发展具体举措,加强两区的人员融合、部门融合、利益融合,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在农业上,抓住粤桂合作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这个核心来做;在工业上,服务“三区”建设,为企业落户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在第三产业上,推进商贸物流圈建设,着力发展高铁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结合龙圩区位和产业基础实际,深化龙圩区与苍海新区、社学片区和再生园区的融合招商,采取多种模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南宁百货梧州龙湖国际购物城项目建成落地,做好商业城的二次招商工作。积极促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地,带动龙圩电商行业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精准发力脱贫攻坚。一是完善产业奖补政策,培养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强致富“造血”功能。积极打造粤桂合作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引导富硒优质稻基地建设,富硒优质稻种植增至4万亩。推动“四龙乡村旅游区”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拓展乡村旅游产业。二是保持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脱贫目标任务。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强化协作配合,更加众志成城,首战报捷迎难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完成7个贫困村、2000人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同时,加强对2015年退出户、2016年脱贫户的继续扶持跟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按照“轻重缓急、三个优先”的原则,制定三年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逐步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三年内计划投入2600多万元,新建2座、重建32座、维修9座关乎群众出行的桥梁,打好“第一公里·桥”攻坚战。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积极发挥运用社会力量办学,努力消除城镇“大班额”,逐步实现区域内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高效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继续抓好“三化”建设未完善村的完善工作,深入推进“三清洁”的长效巩固,在巩固提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基础上,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专项行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