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
呼吁了十多年的长江全面禁渔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为长江鱼儿们“代言”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所长赵进东委员,这些天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目前已到征求意见阶段的方案显示:我国计划从2020年起,在长江流域干流和重要通江湖泊全面禁渔,为期十年。而去年底已走出“第一步”——“赤水河禁渔十年”。
让长江母亲喘一口气
3月2日,春江水暖,武汉汉口江滩,10条硕大的中华鲟摇头摆尾拍着水花,顺着放流通道,奔向长江,跟在它们身后的还有1000尾小中华鲟。增殖放流是为了保护这种即将绝迹的鱼类。对中华鲟、江豚等以鱼为食的大型动物来说,禁渔10年是它们长久生存的希望。
“地球造就一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人类破坏一个物种也许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中科院水生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曹文宣院士等14位院士联合起草的一份倡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被誉为中国的天然鱼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然而由于多年毁灭性捕捞和沿江大量电站的修建,多种长江鱼类难觅踪迹,长江生态链条断裂,生态系统面临崩溃。
在曹文宣看来,长江生态之糟糕,投放再多鱼苗也是杯水车薪。赵进东给记者画了一条下坡曲线,末端见底,趋于平缓。“现在的捕捞量不再有明显下降,因为鱼已经快没了”,赵进东解释。1954年“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捕捞量是54万吨,现在每年就几万吨。
十年全面禁渔能给长江带来什么改变?
“基本可以形成稳定的种群。”曹文宣说,想恢复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江显然不可能。“但应该可以经常见到七八十斤的大鱼了。”说到这里,曹文宣一直强调“如果真能做到全面禁渔”这个前提。
“四大家鱼4—5年达到性成熟,十年时间它们能够增殖两三个世代,水生植被也将得到一些恢复。”赵进东说。
从保护区全面禁渔做起
已经83岁的曹文宣最近在忙《长江全面禁渔和渔民退补转产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的事。曹文宣从2006年开始呼吁长江全面禁渔,为热爱、研究了一辈子的鱼儿们奔走多年,总算有了阶段性成果。他说,按计划,今年年底前,长江流域各级涉渔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全部实现常年禁渔。
“农业部正在积极推进,从400多个保护区着手,正在统计长江流域捕捞渔民数据,以及渔民数量分解到各区县的情况。”农业部长江办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赵依民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
不过,“金沙江上游的水电站还在建,长江沿线城市人口膨胀、工业园建设增加的排污,‘黄金水道’里船只有增无减……”细数着一项项“控罪”,赵依民非常无奈,“我们能为长江做的其实很有限,但我们开始做了。”
禁捕鱼工具很关键
政策有了,但禁渔后的监管是个“细活儿”,这是曹文宣最担心的事。
“光收缴渔民的渔船和捕鱼工具不行,关键是市场上卖的渔网和毒鱼、电鱼的工具都该禁了!”谈到盗捕、竭泽而渔的问题,曹文宣很激动地请科技日报记者帮忙呼吁。“一些人拿‘绝户网’捕到小鱼,根本吃不了,拿来喂鸡喂猪”,他忿忿地为这些小鱼惋惜,它们原本是维系长江生态的希望。
“我们计划培训一些捕鱼技能好的渔民做‘护渔员’。”赵依民知道,很多渔民对长江有很深的感情,眼看捕不上来鱼也着急痛心,他们有保卫长江的积极性,又熟悉地形和捕鱼套路,这样,既解决渔民转业问题,又有助于监管盗捕。
“十年禁渔期满后,但愿长江母亲能恢复些许体能。”赵依民说,到时,在科学评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另行制定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可能的做法是科学地放开渔业,每年评估可捕鱼的量。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例如往垂钓的方向转型,再用有偿垂钓的费用来反哺长江。赵依民对十年禁渔后长江生态的恢复充满期待。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