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5日 星期日
人的可爱 机器无法取代
张盖伦
本报“网红”记者张盖伦

    盖伦跑两会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人民大会堂吗?

    我没见过。    但是本报摄影记者周维海见过,而且最近十几年来,年年都要见上那么几回。为的是“占地儿”。每年两会的全体会议,大会堂礼堂内要乌泱乌泱挤进那么多记者,怎么能拍得和别人不一样?要瞬间、要角度,还要独具匠心。

    这角度,就取决于摄影记者所处的位置。而这位置,得靠“抢”。怎么抢?笨办法——来早点。“全体会议特漂亮,人都‘活’起来了!”摄影记者眼中的两会开幕式,果然和我这种毫无欣赏能力的文字记者不一样。    这是当记者的勤奋。

    还有一个小故事。

    下午,我去旁听上海团的全体会议,尝试着想找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

    我百度他的头像,把新闻图片、证件照片全翻出来,仔细品味,反复咂摸,试图把代表的脸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会议结束,代表们鱼贯而出。我站在门口附近,用眼神将他们一一锁定,然后再一一发现锁定错误。直到代表们全数离开,我也没锁定到陈院士。

    哎,这届锁定系统不行。

    怎能轻易放弃,还可以去敲门啊!但是——房内并没有人。

    本着“来日方长”的心情,我边玩手机边走出代表团驻地。就在此时,就在此刻,一位代表从大门外走了进来。

    隔着大概五米,我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就这一眼,电光火石之间,仿佛一道雷劈了下来——不对劲啊。这位本该陌生的代表,长得甚是眼熟啊。

    我脑子一热,调转脚步,隔着十几米,“尾随”起代表。不知道是不是他,但直觉告诉我就是他。这种微妙的心情,大概恋爱中的人最能领会。

    跟回了宾馆门口,我还问了下安检小哥:刚才进去的那位代表,是陈和生院士吗?安检小哥突然遇到了这样清奇的提问,也是一脸问号。他说,你要是想进宾馆,请出示证件。

    于是,我又敲响了陈代表的房门。这次,门开了。开门的,就是那被我尾随了一路的人。他包容了我的冒昧打扰,拉了张椅子给我。

    这是记者的小幸运。

    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似乎很多问题都能交给技术解决,很多职业也能被技术替代。

    但是,机器人大概不会觉得,会场上“人‘活’起来特别漂亮”,并为此愿意通宵等待;机器人大概也没法感受,这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就在大门门口处”的惊喜。

    有些成果得靠勤奋,有些收获要靠幸运,这种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努力,大概就是人本身的可爱之处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