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刘志峰 张绪霞
鼓乐喧天、木版年画巡展,一年一度的青岛市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文化节)及崂山锣鼓大赛暨民间艺术表演赛于2月4日在崂山世纪广场拉开帷幕。来自崂山区的16支锣鼓队、舞龙队、舞狮队、高跷队、旱船队和1000余名群众演员各展绝技绝活,用一场民俗文化盛宴给市民带来科学生活的正能量。
一直要持续到12日的崂山区“非遗”文化节,将为青岛市民打造新春文化盛会。崂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洵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每年青岛春节期间最重头的民俗大戏之一,今年的崂山“非遗”节更具看点和参与性,突出“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主题,把全国各地最优秀、最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聚在崂山,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与绝活”,让青岛市民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亲身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作为本届“非遗”节的传统节目——锣鼓大赛暨民间艺术表演赛热闹非凡,崂山“非遗”文化节以各级“非遗”项目为主打元素。“春节的记忆”经典年画展、猜谜语、非遗体验课堂——木版年画体验互动等20余项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其中年画展展出来自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等知名产地的年画精品,让市民在欣赏年画的同时了解年画技艺,培育对“非遗”的兴趣和热情。
崂山区的非遗节表演家喻户晓,在16支参赛队里,崂山区孙家下庄舞龙、东韩舞狮、沟崖高跷等队伍的表演历史都超过了一百年,很多都是祖孙三代齐上阵。以沟崖社区高跷表演队为例,沟崖第一支高跷队成立于1900年,2006年入选青岛非遗项目。
具有百年历史的孙家下庄舞龙、东韩舞狮、牟家锣鼓、沟崖高跷等队伍陆续精彩亮相,充满乡土气息和崂山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让市民体验到浓烈醇厚的传统年味。“哒咚咚——”来自中韩街道的牟家锣鼓队,鼓点抑扬顿挫,动作舒展昂扬,刚劲有力,“牟家锣鼓源自鲁中南大鼓,”崂山区“非遗”项目传承人、64岁的牟勇信笑着告诉记者,其特色是大鼓、小鼓、鼓边、鼓沿相结合的立体鼓点铿锵动听,粗犷豪迈,他们一家三代传承牟家锣鼓,领鼓的是儿媳妇卢美玲,小孙女牟婧婧11岁,张村河小学六年级学生,学这门技艺好几年了,学校也很支持。
崂山区北宅街道东陈社区的水牛锣鼓队的表演别开生面,几个方队的鼓点密,步伐灵活,节奏更欢快,队伍中,两个戴着虎头帽的小女孩和着鼓点腾挪、欢跃,显得格外可爱,“我们村的水牛锣鼓有百年历史了,现在咱一家三代都在学习传承!”62岁的黄菊芬大婶欣喜地告诉记者,正在擂着大鼓的美女是她儿媳妇赵秀丽,两个小女孩只有7岁,一个是孙女陈奂羽,另一个是邻居家小女孩臧文然,从6岁开始学水牛锣鼓,现在已表演得有模有样了,“这种传统技艺让现在的孩子们学本事,长精神,真是不错。”黄菊芬大婶喜滋滋地说……
“此次非遗展演活动中,像这样的小小非遗传承人还有许多,都在各自队伍中挑起了大梁、唱起了主角,充分展示了崂山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成果!”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介绍,崂山区自2010年起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对可以进入校园并成为中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项目进行了大力推广,成效可喜。
近年来,崂山区通过资金扶持、提供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各级“非遗”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推介。截至目前,崂山区共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5项、市级14项、区级47项。2016年,崂山区出台了非遗项目申报奖励扶持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对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给予相应的扶持与奖励。王洵介绍说,自2010年起,崂山区就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7年来,非遗进校园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017年的非遗节上,许多小小非遗传承人都在各自队伍中唱起了主角,成为民俗会演活动中一道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