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 (记者李禾)同济大学教授于水利5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水专项“江苏太湖水源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攻关,开发了10项关键技术与工艺,改善了太湖地区饮用水质,并具示范作用。
随着太湖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用水量攀升,水量性缺少问题严重,还存在饮用水源污染、供水设施逐年老化等问题。为此江苏省建设厅牵头,由同济大学负责开展了上述项目。
于水利说,课题组以保证龙头水达标为目标,通过联合攻关,开发了适合太湖地区饮用水处理的10项关键技术与工艺,其中7项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如复合重污染备用水源预臭氧和生物预处理耦合处理工艺,该工艺用于宜兴氿滨水厂示范工程,对有机物去除率提高10%,制水成本增加不超过10%;预处理、长距离输水反应器和深度处理综合净水关键技术,该技术用于中桥深度处理水厂示范工程,出水水质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耗氧量小于2毫克/升,制水成本增加不超过30%;构建高速通道优化调度运行管理平台,使千吨水电耗降低1%以上;基于紫外线等消毒技术的管网二次供水水质保障技术,建设监控平台,使龙头水质达标率超过95%。
课题组还制定江苏太湖地区多水源切换调度指南等导则、操作规程、指南共6部;获发明专利21项;建设了苏州、无锡、吴江和宜兴四个示范区,示范区中200万人口住宅中的龙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