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的冬天与往年有所不同:原本杂乱无章的道路变得宽敞整洁,原本简陋的房屋换装成了明亮的白墙红瓦,原本鸡犬相闻的村落,也变成了门庭若市的景区。这些变化,得益于一群热心地质旅游的人。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通源乡白雁坑村,被这里“榧石共生”的奇特景象吸引。古香榧树虬枝峥嵘,华盖雍容;巨石块造型独特,散落林间,可谓“石中有榧,榧中有石”。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的工程师郑剑说,这些巨石是崩塌景观,是省级地质遗迹。这么好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2014年,受浙江省国土厅和通源乡委托,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与浙江大学的专家就开始进入通源乡开展地质文化村的调查与设计。
郑剑一边走在白雁坑村的古道上,一边介绍说:“通过一年多的调查,我们在白雁坑村和松明培村共发现地质遗迹42处。其中骆驼峰、白玉尖湿地等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目前,依托这些地质遗迹点修建的公园已经基本成型,古朴的石板路,精致的观景台,都有游客驻足停留。在“人人懂地质,个个是导游”的氛围下,村民老斯正在给游客介绍他的宝贝:“你看,这就是我们这里的最美香榧树。这可不是哪里都有的,香榧的分布和海拔关系密切,其他香榧分布在海拔250—600米高度范围内,我们这里的古香榧树生长在700米以上的山区,在全省绝无仅有。环境好,香榧品质就好,重金属含量低,有益元素尤其是硒、锌元素含量高,吃了可以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
郑剑及其团队在对特色农产品的调查中,通过对土壤剖面、农产品以及泉水的分析测试和对比,对“通源三宝”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通源乡为酸性红壤砂土,成土母质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营养元素丰富,这些营养元素经土壤被植物吸收,造就了品质优异的农产品,除了富硒富锌的香榧,还有富锌富铁香茶和富锌富硒竹笋。这让当地农产品价格比周边地区普遍高出20%;而依托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民宿,每年也为这个小山村带来几百万元的收入,真正做到了富民为本。
经过三年建设,目前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已基本完工,别致的农家小院、优雅的榧石古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丰富的地学内涵、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吸引着更多专家学者来探索。不久,这里还将建设科普馆和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而开发与保护并举,科普与富民同行的地质文化村,也必将引领美丽乡村的建设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