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勿让人工智能成为就业羁绊
□ 卢阳旭

    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余波未平,最近又传出Master 横扫中日韩顶尖棋手的消息。很多人为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欢呼雀跃,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人机大战”已不可避免。2016年牛津大学和花旗银行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预测,未来10—20年美国47%、OECD(经合组织)国家57%、印度69%、中国77%的现有就业岗位面临被自动化技术替代的风险。

    由于对自己被排除在经济增长之外而感到不满,普通蓝领工人阶层、中小城镇居民等社会底层最终左右了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惊起了2016年最大的两只“黑天鹅”。事实上,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世界主要制造业强国都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就业岗位回归,但由于大部分国家走的是更多依靠资本深化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以及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来扩大产业增加值的道路,使得制造业的复苏和繁荣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大幅增长,新增的就业岗位也更多是高技能型岗位,对社会底层的就业吸纳能力和中低层蓝领的就业改善能力有限。

    对于被新技术新设备替换而失去工作的人来说,心中或多或少地燃起勒德式怒火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万不可掉入勒德主义的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说,2016年飞起这两只“黑天鹅”是件好事,它们提醒人们必须更加认真思考“技术—就业—收入”的关系,在资本替代劳动的道路上别走得太快,别忘记了技术发展不可能脱嵌在社会制度之外,长久地把人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分配制度和世界的贸易规则“甩出三条街”,更别忘记了在“人机大战”之外还可能有“人机合作”的道路可以选择。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和机器人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并开始积极寻求更有利于促进人机合作的技术路线、工厂工作组织方式以及劳资和雇佣关系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泛在性和颠覆性特征以及应用过程中充斥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难以估算它对就业结构和岗位数量的影响。但正如著名科幻小说家科利·多克托罗所说:“铁匠在啤酒中洒下眼泪,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掌,然而这并不会使他们的马掌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唯有智慧、勤奋和对必要代价的勇敢承受和合理分担,才能冲破争议、反复甚至挫折形成的桎梏,寻找到与人工智能更好的相处之道。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