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前孵化器”:连接经济社会与高校建设的桥梁
□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 谭 文

    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创新活力和加速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是广东省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要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广东首创的高校“前孵化器”为推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2013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前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2016年省政府公告提出:“打造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的倍增计划。

    过去的三年,广东第一个高校生物医药前孵化器成功地孵化了10余家初创高科技企业和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同时为高校引入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了校园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前孵化器”本身作为一种创新机制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也成为广东从高端创新人才过渡到前孵化器——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企业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广东省的新生事物,“前孵化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日前,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建设的“前孵化器”,在学校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校提供1万平米的实验室, 斥资2亿元搭建生物医药和转化医学平台,购置了系统配套的高端仪器设备,引进了数个适应生物医药学科发展需求和专业互补的领军人才团队。 这些平台不仅满足医药基础研究需求,也适用于医药成果逐步进入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开发与评价。平台得到众多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和业内专家们的赞许和称道。

    广工“生物医药前孵化器”面向掌握高端技术的科技人才,以及初创期高科技中小企业,同时也面向拥有高端生物医药技术产品、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高校、初创企业和高端人才。“前孵化器”向它们开放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的同时还根据他们资质聘请他们做兼职教授,鼓励研究生和青年老师参与他们技术产品相关的课题研究。此外,广工生物医药前孵化器还和地方政府开发区孵化器形成紧密的合作。根据对科技项目商业计划书的评估,开发区为入驻“前孵化器”的团队提供无偿小额基金,让他们进行为时6—18个月的完善性和/或验证性的研究。前孵化成功后再直接进入开发区的孵化器并可以获得更大额度的配套资金支持,从而进入企业孵化发展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广工生物医药研究院借助前孵化平台,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引入与市场发展接轨的创新技术理念和文化,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发师生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热情,为广东工业大学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推波助澜。

    我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企业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企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也相对不足。相比之下,公立高校则是我国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目前国际经济停滞,中国经济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无疑应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前孵化器”正是通过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敞开高校大门向社会科技企业和人才开放,与社会科技创新的主流相融合,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高校建设、地方经济和企业人才的多赢以及可持续地发展。

    “前孵化器”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广州市2年前最早启动了生物医药前孵化器专项。为广州市引进了10余位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初创企业。它们最终通过考核顺利从前孵化器出站,期间还完成了国家1类新药的临床申报和数个科技产品的开发。在市组织部人才局领导的推动下,前孵化器的机制也成为“千人计划”南方创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中心已成为我国知名的高端科技人才创业的培训基地。最近,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前孵化器”和佛山南海高新区联手成立了佛山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广东工业大学提供用于国际合作和技术接轨的研发平台和技术队伍,南海开发区提供中试开发的设备条件和符合国际规范的GMP生产车间,共同整合成医药健康产品引进研发、报批生产的完成链条。地方政府不仅为入选的国外专家和企业提供入驻广工生物医药前孵化器的小额无偿资金,用于科研合作和验证性研究,还为成功毕业的企业安排在南海开发区孵化器落地的大额配套资金,以及与当地企业的对接合作。前孵化器的模式,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国际技术引进和转移中普遍遇到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为国外技术转移提供了通过学术合作——科学验证到技术转移——国内企业市场接轨的过渡平台。前孵化器的孵化筛选功能,大大降低了地方和国内企业技术引进的风险和盲目性;提升了地方政府和企业与国外科技企业和高校对接的能力,提高了国际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前孵化器”的技术引进和引进再创新的新模式,加速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目前,佛山—广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经和英国、美国、澳洲、欧洲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孵化器建立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的常态联系机制。

    “前孵化器”为高端人才的创新与创业提供最佳的条件和最低的成本。

    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国家及政府加大了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回国。此外,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教授兼职创业。对于这些高端人才,如何发挥出他们的创新能量,达成他们的创新创业梦想,实现他们的中国梦?高校“前孵化器”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一个高端人才的成功创业可以带动一个大的人才团队,形成一个或系列的有竞争力的科技的产品,或者造就一个规模企业。然而,高端人才创业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高端人才创业需要的研究环境和高端设备,不仅要求巨额启动资金,还要求有配套的研究条件和环境。高校“前孵化器”可以很好满足高端人才创业这些条件,让他们可以“拎包创业”入驻专业实验室。此外,还有学校研究生和老师的直接参与合作。对于初期创业的高端人才,大大降低创业的风险和缩短启动时间。笔者201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创建的生物医药“前孵化器”先后吸引了12名“千人计划”专家进入其中开展专项研究。千人专家在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开发许多令人瞩目的高端技术项目和产品。

    与商业化运营的孵化器相比,高校前孵化器更多凸显的是它的公共服务性和非赢利性,以及特有的专业技术性。高校前孵化器通过对高端人才的项目、技术、成果的成功扶持与培育,孵化出有展示性和应用性的成果,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学科建设水平。随着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集聚,从而推动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高校前孵化器更适合于有创业需求和想法,并且掌握高端技术的科技高层次人才。只要把他们对研究条件的创业需求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合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通过“前孵化器”,创业者个人可能形成团队;创业者的想法可能形成专利;创业者的技术可能形成产品。完成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企业。

    “前孵化器”为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机遇。

    面临全球经济的疲软,高校教育和科研改革也成为关注的重点。高校必须重新定位自我,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更加适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评估模式。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达到世界第一,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比肩美国,远超过欧洲发达国家,博士培养人数居于国际前列。这些主要得益于与我国对高校的投入和建设。然而我国民生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显著。高校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并不突出,这无疑对我国高校体制的改革提出迫切要求。

    “大学一定要做有用的东西!” 这是美国的斯坦福等名校创建之时,创办者们提出基本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及实践确定了美国高校在美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估体系没有注重对科研对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过度强调了以西方“影响因子”为标准的研究文章。而“影响因子”的设计本身并没有考虑论文的科技内涵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很多工科学校,虽然提倡产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但在评估机制上还是没有很好地区分科学发现的理论意义和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结果引导很多老师和学生只热衷于解决实验室的科学问题,追求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不去关注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科技发展需求,逐渐失去了科技创新的认知力和创造力。

    和以往的“走出去”帮扶企业不同,高校“前孵化器”通过开发资源,吸纳有创业需求想法高端科技人才,引入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的技术与产品。它把创新的文化带入校园,为高校学科发展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前孵化器”的机制规定了入驻科技人员的流动性和国际化,在科技上具有前沿性、多样性以及跨学科的特点。这些恰恰是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中迫切需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高校由于专业内容老化和研究队伍人员缺乏流动所带来的问题。 “前孵化器”促进高校的应用性研究,推进高校研究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前孵化器”有利于转化型人才的培养。

    具有把理论研究转化开发成为产品和商品的研究科学家,被称为转化型学者。研究能力不同于开发能力。多数高校研究人员没有产品开发的知识和经验。“前孵化器”则有利与转化型学者的培养。

    在华工生物学院创建前孵化器期间,有十数名“千人计划”专家兼职入驻开展专项研究。学院成立了“‘千人计划’研究生创新班”,除了常规课程之外,学生们参与创业导师的开发课题并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千人计划”专家向学生们讲授自己的创业技术经历和产品研究开发的过程,使学生在对创新创业的具体认识中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理念。在前孵化器,高端人才的研究开发项目不论成败,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学生都会从参与研究过程中受益。

    高校“前孵化器”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平台,成为了连接高校与经济社会的桥梁,发挥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同时,前孵化器也推动高水大学建设和学科发展,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高校科学研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转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