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厅长话创新
福建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秋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亲自为福建谋划未来,提出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全省科技战线以此为工作指引,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在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下,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地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的第一个创新示范区;科技部批复支持福建建设创新型省份,列为全国第6个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位置突显。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之前,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强动力。这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面对新使命、新期望,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按照“平台建设是基础,机制活力是关键,成果应用是目的”的要求,努力形成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合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创新驱动强动力,要突出创新引领示范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上,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下大力气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把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落实科技部关于支持福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批复,制定《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五新”工程,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推进。持续推动各级各部门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全省R&D经费投入有较大增长。
充分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验田”作用,按照中央批复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对自创区建设的协调推进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和福厦泉三市加强改革探索,编制完成《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创新资源向自创区聚集,着力构建特色园区,着力搭建创新平台,着力重大项目带动,着力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努力创造好的经验做法。会同省财政厅与省、市等相关部门协商落实每年统筹12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创区技术研发创新、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团队引进等方面。
创新驱动强动力,要突出平台建设基础
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创新平台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和驱动发展动能。应当看到,福建创新平台少、研发创新力量薄弱,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要补的短板。近几年来,省科技厅通过抓引进、抓共建、抓培育、抓提升的方式,培植建设了一批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壮大创新驱动内核。
下一步,组织一批科技重点建设工程,提升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二期)、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安溪光生物研究院与植物工厂等项目建设,创造条件推进建设国家级能源材料实验室;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沟通,争取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落地。建设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围绕集成电路、稀土、新能源等引领型产业,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引导和撬动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科技创新领域,首批培育50家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驱动强动力,要突出激发机制活力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科技部门工作不仅仅是项目科技,科技部门工作重点要放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和发展创新型经济上。通过福建省创新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资源配置的“碎片化”现象,加快构建围绕重大任务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最大限度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加快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激励创新系列配套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创新“科技项目+人才团队”支持方式,调动各方面改革创新积极性。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让基地、平台、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大力培育创新企业群体,强化产学研用一体运作,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式创新、集群式研发。
树立“双创”典型,抓好“双创”服务,推进建设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推动草根和精英并肩创业。2017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省级众创空间达到150家以上。
创新驱动强动力,要突出成果应用转化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驱动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从福建实际出发,增加产业高端技术成果供给,盯紧最前沿技术,策划和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创造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推动若干个重要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和扩大竞争优势。深入实施“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创新应用。坚持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同步发力,加速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再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
抓政策驱动,调整好科研评价考核的“指挥棒”“方向标”,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采用以奖代补措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
抓转化载体,提升“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中科院STS福建中心平台功能,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和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搭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项目成果对接平台,拓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聚集更多科技成果在闽转化、更多人才团队来闽创新创业。
抓金融支持,制定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鼓励银行、创投、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筹建石墨烯、稀土产业投资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
抓产权保护,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包项目,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