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水电工匠 为坝而生
——追忆谭靖夷院士
文·本报记者 贾 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留声机

    三年前盛夏,8月的长沙连续40天高温无雨,室外温度40摄氏度。

    在中国水电八局老办公楼里,一位93岁的老人正在和一群来自北京的年轻记者们一起爬楼。高温下年轻人已经气喘吁吁,而老人并未停歇,一口气爬上位于7楼的会议室,面不改色。他正是被称为中国水电集团水电八局“名片”的谭靖夷院士。

    彼时,他参与设计施工的湘江航电和东江水库,正在开闸放水,加大出库,源源不断给湘江补水,在干旱天气中保证了下游用水。

    谭靖夷一生主持了80座大坝的建设,足迹几乎遍及我国每一座大中型水电工程,世界排名前15位的特大型水电站,中国有7座,座座都留下了他的名字;他是岩溶地区高坝建设的开路人、超级拱坝的大推手、世纪工程三峡大坝的把关人,他是新中国水电建筑施工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当之无愧的筑坝大师;他是国内水电施工系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个多世纪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川,却在11月12日下午停下了脚步。

    “我不爱钢筋水泥的都市”

    1921年,谭靖夷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

    大学毕业时,抗战胜利尚未满一年,各大报纸都在大力宣传三峡工程。深受鼓舞的谭靖夷毅然选择了水电事业。

    第一次面临抉择,在1953年。出于国防需要,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进行了设计变更,将原设计的地面厂房改为地下厂房,承担电站设计任务的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感到力量不足。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60余名技术人员。一年后,任务圆满完成,水电总局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下。

    听到消息的古田溪工程处梁东初书记匆匆赶到北京,“别人都可以留下,但谭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从北京院任我挑选三位工程师。”

    “我的志向在山水之间。”不爱钢筋水泥都市的谭靖夷决定回到古田溪。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施工一线。

    “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

    在流溪河工程中,以严谨著称的谭靖夷,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厘米。一次,因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混凝土出现了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责令大坝工区主任和主任工程师在工区职工大会上作了深刻检查。有人认为他这是小题大做。

    流溪河工程从1956年7月开工到1958年8月正式发电,历时仅两年,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

    一次,一位日本水电专家到流溪河电站参观,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坝内灌浆廊道会有渗漏积水,进廊道前要求换上高筒雨鞋。可是到了廊道里,他发现整个廊道是干的,到处寻找,只找到一个灌浆孔孔口稍有湿印,他惊叹道:“你们创造了奇迹!”

    1989年、2008年,谭靖夷本人曾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廓道,廓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他还要求从坝面取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而这座半个世纪后还焕发着青春光芒的水电站,被谭靖夷称为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做工程不去现场不行”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电部总工程师李鹗鼎在当年的院士评选会上这样说道:水电施工方面的技术问题,谭靖夷没有解决不了的。

    实际上,谭靖夷早在1989年便从水电八局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职业生涯却一直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退休后他依然被业界和施工方奉为“神明”,出行一个人背包出发的习惯也一直保留。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谭靖夷以70到90岁高龄从事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咨询活动的时间仍高达3213天,平均每年160.6天。

    2013年7月初,他还只身去了四川岷江大坝的现场。印象中,当时已经93岁的他依然每天上午坚持锻炼三个小时,谈到对创新的理解,他曾告诉记者,他和别人的理解有些不一样,“我认为要从发展的观念来看创新,进步就是创新,过去不会干的现在会了,这就是创新,是进步的过程,进步要像爬台阶,一阶一阶走,才踏实稳固。”

    在生命第95个年头,谭靖夷又一次远行了。一生中成就了80座大坝,谭靖夷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他曾经如此爱过这个世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