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为了进出口食品既能“快放”又能“严管”
——记“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项目

    近年来,食品安全似乎成了困扰国人的“心病”。相比国产食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而信任和青睐进口食品,有的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国外食品真的比国内食品安全?近年来屡屡曝光的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提醒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不能迷信“进口”,进口食品安全亦不容乐观,进出口食品安全研究亟待提上议事日程。近日,“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重点项目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2600万元经费支持,科技创新助力舌尖上的食品安全,为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进出口食品安全研究有望在2020年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末进口食品将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针对跨境食品品质和质量控制复杂性和特殊性,亟须构建从检测、评价、控制技术、信息化集成到通关口岸智慧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多维交互式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达到既能“快放”,又能“严管”的效果。在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中专门设置了“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项目,旨在解决进出口食品安全所面临的关键和瓶颈技术问题,全面提升跨境食品安全水平。

    项目重点针对我国高频大宗、重点敏感及高附加值跨境食品,紧密围绕跨境食品的安全健康、品质质量以及快速通关三大关键问题,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系统研究跨境食品潜在和新发化学、生物危害物及有害代谢物、品质与质量多元识别与集成控制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开展跨境食品标志性特征DNA、多肽、稳定同位素、矿质元素或化合物身份鉴别技术并建立相应数据库;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突破快速通关关键技术研究并构建智慧口岸信息平台,建设跨境食品危害因子数据清洗加工、整合存储与分析挖掘信息预警平台。

    项目下设立了相互支撑关联的5个课题,从理论层面上构建集无损筛查、在线快检及实验室确证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从技术层面上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跨境食品品质质量安全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从应用层面上开发跨境食品快速通关关键技术及智慧口岸信息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部署“口岸智能查验系统”和“质量评价预警技术支持体系”;从示范层面上建立典型检验检疫口岸茶叶、水产品、蜂产品及牛肉等进出口食品质量控制综合示范基地,是对现有口岸查验和采样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该项目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陈颖研究员牵头,参加单位包括质检系统的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浙江检验检疫局检科院、重庆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福建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新疆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等,教育系统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卫生系统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农业系统的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共计22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其中包括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中心,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跨境口岸检验检疫局,覆盖了全国13个省区,包括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集合了该领域的优势团队和核心人才。

    预计2020年项目完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国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技术水平,提高跨境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进口食品消费,增强产品和设备研发创新能力,促进居民健康、减少环境污染、加快进出口食品通关速度、减少食品在口岸的损耗、提高口岸监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破除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保卫国门安全,掌握国际食品贸易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