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一翻页就是地老天荒
文·本报记者 陈 莹
作者:安妮宝贝 韦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字里行间

    我还记得几年前在国图看馆藏善本展览时的情景。

    之前在文献学的课堂上,总听老师追述宋版书的美轮美奂,语气无限怅惋。将近五十岁,一身名士气的教授脸上那种欣然神往的表情,令我心驰别处。记得有天正是晚课,窗外沉沉魆魆,腊梅暗香细细,令我蓦地想起张耒的旧句: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思绪直飘到古今文人无不心驰神往的宋代。

    待到我真的走进国图不大的展品陈列馆,隔着厚厚的玻璃凝视那些传说中至珍至美的宋版书时,兀地心里一沉。纸张依旧莹白雅洁,墨色依旧清晰干脆,隔着代远年湮的悠悠岁月,不腐不朽,仿佛安静陈列是它们永恒的姿态,一翻页就是地老天荒。

    我惊讶的不是它们形制的精美,在我看来现代的某些书籍或多或少地传承了古书形制上的美感,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些来自往世的古老籍册,何以历经数百光阴长存至今。——对于现在的书,我虽见不到它们流传后世的模样,却也心存疑虑,现代技艺批量生产的书,是否能存得到流芳百世的那一天。

    这本《古书之美》,令我再次忆起了那些旧时光里的古老之书,这一次,我虽无缘与它们相见,却得以透过书页欣赏到另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

    这书做的真漂亮。——这是我拿到书后的第一感觉。

    它比我想象的要小,小于正常的32开精装读本,却是正好趁手的尺寸和分量。护封的纸质很特别,细看有雅致的压纹,内封灰色简净,素面朝天。甫一翻开,掉出一枚书签,上题唐人杜甫的旧诗:“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却不是广为人引用的那前面两句。大概取的是这“漫与”与“深愁”吧。内文的纸质排版配色皆从雅,所配照片也安置得很熨帖。

    我是封面控装帧控,碰到这样的书,先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这装帧也觉得喜欢。

    书分三部分。“访问记”是安妮与韦力的对谈,“古书收藏”是文献学基本知识介绍,“古书谈”是韦力谈他的藏书。——老实说所讲的内容并不深,想从中获得专业性古书收藏鉴赏经验的读者恐怕会感到失望,它不是一部学术性著作,更像是一部向大众介绍古书收藏的普及性读本,但书中的某些部分仍然打动了我。

    美是什么?

    安妮是一个很好的采访者,抛开那些记录文字,书中的对谈内容十分精彩,话题不仅涉及古书收藏本身,信马由缰,由收藏谈到了历史、文化、往事、当下、人生、美与哲学……也许,收藏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腰封上录了韦力老师在对谈中讲到的一句话:“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是什么?

    千百年来,当物质繁盛到一定阶段,人类必将开始追求“美”。秦汉之美肃穆,魏晋之美清旷,唐代以雄大潇洒为美,至宋则追求“韵”而“绝俗”。“神清骨冷无由俗”,这是内敛的宋代人对自我人格的期许,他们于形下之器、形上之道的态度皆是如此。他们回归书斋,以一念清明为人生至乐,与雅洁净润的人、事、景、物朝暮相伴,营造与之相通的精神空间。宋人走进书斋,通过书、笔、墨、砚、纸、灯、瓶、案营造意趣,进而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内省,于是宋人藏书、读书、著书,这读书人的脾性得以流传,书斋意趣也成就了宋版书的精美绝伦。

    美是什么?

    安妮在访谈中写道,韦力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享受和情趣体味从不在意。他不像宋人那样,对所有雅洁精美的器物一般痴迷,他只爱书,他只愿体味古书的美。

    二十多年的坚持,成就了他今日的藏书巨富。他身边的藏友换了一拨又一拨,唯他还在坚持。这当然需要相当的财力和精力,个中种种复杂因缘,远非常人所能想见,但除此之外,恐怕也需要对古书之“美”超乎常人的爱吧。

    这“美”,既是美,也是“道”,也是“真”。

    千年以降,人们表述不同,心之所向的却大抵是这同一种东西。所以他说,吾道不孤。

    当然,不是没有遗憾。

    “古书谈”的部分,韦力老师选了十种所藏之书加以介绍,重在藏书本身。我一直相信,与藏物相遇是一种缘分,每一件藏书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必定有曲折、有心酸、有遗憾、有狂喜,我更想听韦力老师讲一讲收藏这些古书背后的故事。——一定都是极其动人的故事。

    安妮在序中引了罗大经的《山静日长》,是故纸堆里的好文章。前几日读书看到张咏《缉书斋》中的句子,辑在这里且用作结尾:“绿流北面桃花中,书斋闲锁尘蒙笼。纱窗挂户明月空,阶前草深鸣细虫……千花万木似得意,幽香幽韵来相亲。众口藉藉道,一以如初新。伊余世上耽书客,古今万事罗胸臆。运海抟风当振翼,任是青天更高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