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军用技术“转业”要过产业关
刘 禹 本报记者 王 春

    如何与市场需求、渠道对接,提高“性价比”,一直是实现军用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最大难题。

    11月17日—18日,第四届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上海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展同期举办。本次展览,共有120家单位参展,展示了500余项最新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以天、空、地、海为主轴,以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关键元器件等为重点,展示了上海、华东地区和国内外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

    大幅降低技术成本

    据计算,发射一颗1000千克重的人造卫星,费用至少需1亿美元。军用时可以不计成本,但在民用、商用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微小卫星的出现,让低成本卫星成为现实。微小卫星,指的是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卫星,其中微卫星重10千克至100千克,纳卫星仅重1千克至10千克,最小的飞卫星的重量可以达到0.1千克以下。据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最便宜的卫星成本可以做到几千元左右。微小卫星因其低成本、高性能、短周期研制等优势,可以快速布局数十颗甚至上百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为高分观测和万物互联提供重要补充。

    此外,创新研究院自2014年起自主研发了一款通用卫星平台:“土豪金”配色,立方体结构,重约25千克,可负载10千克至30千克。该平台采用母版插槽拓展、通用总线、结构一体的形式,六个表面均有通用安装接口,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地拼接各种模块。如换上分辨率优于2米、幅度优于15千米的可见光相机,平台就变成了智能高分遥感卫星。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使批量化生产和一箭多星发射成为可能,进一步促进了民用卫星在多领域的应用拓展。

    无独有偶,曾经应用于战争物资管理的射频识别技术,如今以多种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通卡、电子门票、图书管理。据悉,如今一张“电子标签”成本最低可以降到5毛钱左右。

    针对民用需求,越来越多的军用技术正在变成“物美价廉”的民用产品。

    形成完整产业链

    军用技术产品“性价比”提高的背后,是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军民融合正呈现深度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射频识别产业技术发展是上海市科委与原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的一项重大合作。早在2009年,为了推动该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上海张江国际射频识别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射频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充分发挥上海集成电路及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围绕突破射频识别核心技术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联盟坚持政产学研用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通过联合攻关,实现了军用标签国产化,建设了军用标准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促进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及成果转化等要素的双向互动。

    作为此次展区之一的西虹桥北斗产业基地,2014年在上海市青浦区由总装备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授牌并正式运营。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位置服务创新应用为核心的导航产业园。一园三区,分别是创新孵化区、总部研发与商贸区、配套生产加工区。近3年来,园区集聚了上海导航领域10余家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超额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已建立重点车辆监控、大众位置服务、社区校正监管、智能公交和航运、高精度服务、WiFi室内定位等六大系统,建成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北斗产品检测认证中心、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三大产业支撑平台。北斗示范应用项目刚刚通过部市联合验收,以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伽导航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和产品集中亮相。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