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科学才是哈勃发现的注脚
——读《太空之眼》
文·本报记者 高 博
作者:(美)大卫·德沃金
罗伯特·史密斯
译者:孙正凡
出版社: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别开书面

    生活在中国一大幸运是书便宜。人家卖四十美元,咱卖四十人民币,不知出版社怎么活。网购书本来八折,趁着“双十一”叠加腰斩价,跟白送也差不离了。尽管很多囤货狂抱怨热门书一到促销就缺货。我看是没选对目标。买精装图册啊!这个没人抢。可能稍微贵点,但每一毛都花得道理满满。尤其原装图册。收几本明星写真,收几本外国名家摄影,再来几套孩子看的绘本,一定要印刷装帧精良,能摩挲玩赏的。

    还有科学图书,比如百科图册,比买大英百科全书划算多了。后者会被维基百科挤掉,图册可不是网本可以取代的。一本上百美元的《自然史》,硬邦邦沉甸甸的大开本抱在怀里,万物在握,其喜洋洋者矣。

    闲来看的书,得买几本图多字少的。别假装自个儿天生爱看公式,选个家装都要看图,理解那些遥阔玄奥的名词光看字能明白吗?知也无涯,看图识字是正理。

    要说代价最高昂的照片,恐怕就是哈勃望远镜拍的那些了。人类从伽利略磨镜片看月亮,费了多少心血才看清那星星点点如此艳丽诡谲。想想岂不觉得活在二十一世纪很幸运吗?何况引进中国,美元价又变成人民币价。

    第一次听说哈勃是上小学:一本杂志上说,因为磨镜片粗心大意,被世界寄予厚望的太空望远镜居然是近视眼。转眼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曾经的近视摄影家已经功成名就,还出了一本《太空之眼》作品纪念册。

    哈勃1960年代提出项目,本来1980年代要上天却被航天飞机爆炸给耽误,1990年升空后发现成像模糊,让美国公众大不满,科学家大尴尬,1994年才矫正成功,从此便源源不断地生产照片。以前的望远镜片上一团模糊白斑,哈勃却能映出高清鲜艳的细节。迄今,人类拍摄宇宙奇景,大多是透过哈勃之眼。

    刚出版的《太空之眼:哈勃望远镜25年太空探索全记录》一书,翻译自美国两位天文史作家的同名画册,两位作者都热爱哈勃望远镜。这本书详述了哈勃历史。开始是从为何要制造一台太空望远镜说起:因为空气扭曲了图像;接着是先驱人物如何游说制造哈勃;再讲到哈勃因为2.2微米的镜面偏差如何遭遇媒体攻击;然后是修复哈勃的巨大成功,以及每一年的精彩作品。

    哈勃的作品意义超出了天文学界,有些照片被公众所熟知,印在了T恤和马克杯上。比如“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那是大约7000光年之外的一处恒星孵化场。这张照片被单制成海报,夹在《太空之眼》的书中。

    还有“宇宙深场”,哈勃对准一片最黑暗的天区,展现出一些遥远星系在宇宙诞生后10亿年的情形。宇宙原始的部分与较近的星系光团间杂着,清晰展现。这张照片或许是人类得到的最具历史感和空间层次的一张。

    这本书中大多为跨页照片,大多数图像色彩对比强烈,不应该一翻而过,而应像凝视星空一样体会细节。哈勃延展了我们的视力,便于我们幻想游览遥远之地。

    韦伯望远镜已经建好,将在2018年10月升空,代替哈勃成为最大的太空望远镜。哈勃总有废弃的一天。但哈勃的经典照片不会过时。《太空之眼》不光是现代天文学的歌功簿,也是一本宇宙博物学图册。从博物学观点看,哈勃的相片不是科学的注脚,科学才是哈勃发现的注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