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秀娟
前不久,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作为针对北京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提出。处于扼要之地的京津冀,一方面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才最多,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进三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保障首都“菜篮子”安全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正是带着这样一些思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把自身发展目标融入京津冀大格局,在满足服务北京的同时,着眼于京津冀以至全国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高华介绍,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联手,开展了一系列推进京津冀农业发展协同创新的工作。
创建联盟推动协同创新
“联盟将带着理性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尊重科技自身发展规律,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面向京津冀农业发展主战场,鼎新力行,扎实工作,将努力使京津冀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最活跃、最有成效的地区……”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夕,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联盟理事长李成贵在成立仪式上对联盟发出了动员令,同时也是对自己提出了硬指标。
近些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大战略的提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一直在为三地协同发展和科技协同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2014年5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确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精品生产、种业科技创新等七大合作领域;时隔一年,京津冀三方农科院又发起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从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聚焦需求等方面开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并在科技引领、支撑京津冀区域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6月,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再次联合京津冀地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等23家单位共同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旨在共同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打造目标导向、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成果共享的区域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大投入发展区域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机遇,为了顺应这样一个大背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落实1300万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王之岭介绍,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拿出创新能力专项自有资金500万元,联合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启动实施了“京津冀精品蔬菜安全生产与供应科技攻关与示范”“京津冀优质鸡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6个项目;2016年又追加300万元,陆续启动实施了“生态涵养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等4个项目;此外,依托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各级研究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也积极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与示范研究,现已投入500万元用于2017年10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目前,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投入150万元建设的京津冀三地农科院联合实验室已初步建成,各实施项目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如“京津冀精品蔬菜安全生产与供应科技攻关与示范”课题,集成建立了露地大白菜叶菜类综合农艺节水模式和封闭式无基质槽培系统,在北京大兴、顺义以及河北的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依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的水肥一体化蔬菜高效用水栽培模式以及果树微灌节水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在核心示范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至20%、节肥10%,产量提高10%以上。
携手津冀打造现代农业
今年年初,《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出台,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京津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河北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跨入农业现代化行列。
“相对而言,河北的优势在于发展空间,但农业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王之岭表示,通过科技对接,共建成果示范基地,共建研发团队、联合实验室及研发实验基地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实现了与河北农科院所、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设备、成果共享;同时围绕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科技冬奥等重大任务,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种业科技等领域与河北开展联合攻关,加速了农业成果转化落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与科技推广处处长秦向阳介绍,围绕油鸡、水产、林果、蔬菜、食用菌、杂交小麦、信息技术等,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与唐山市、曹妃甸区、丰宁满族自治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张家口市、承德市的全面合作也在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