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北京,科技部组织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宁波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在首批确定的两个示范区中,宁波以一个城市的身份“先行先试”。这对于正在大步向“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迈进的宁波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宁波,我国东海之滨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甬尚创新、智创未来”正成为这个城市新的时尚潮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浙江调研时说,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说,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打造“一圈三中心”,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部长与书记的讲话有一个共识: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转换发展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压舱石”和“金钥匙”。
从国家层面来讲,需要典型区域的“先行先试”给全国提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本;对宁波来说,突出试点示范引领,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唐一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是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国家战略与宁波创新发展的高度融合,是宁波的荣耀和使命,更是国家对宁波的嘱托和期望。建设宁波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就要大胆探索,敢于做“吃螃蟹第一人”,在科技创新大潮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选择宁波:国家战略与宁波特色的融合
在中国版图上,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所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共同点是:科技创新资源不足、民营经济发达、产学研合作活跃、民间资本雄厚……“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对创新转型有着强烈愿望。”宁波市科技局黄利琴局长说,对宁波这样一个地区,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是强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极其重要抓手。
关键是要找准宁波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告诉记者,面对着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迫切需要在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中有一席之地,对标全国第一方阵,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系统部署,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浙江创新驱动发展中,与杭州共同唱好“双城记”。
为什么选择宁波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在于宁波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历史上,宁波以“五口通商”世界闻名。近年来,宁波有效发挥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港口为龙头、以开放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的城市发展新路子。1999年,宁波将科技创新作为科教兴市“一号工程”。2008年宁波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从供给端、需求端、中介端和服务端等方面协同发力,率先在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区域,探索出有宁波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子,成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中国东部沿海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正是贯穿于这一历程的一条鲜明主线。
与之相伴的是一个城市科技含量的攀升:“十二五”期间,宁波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6%上升到2.4%,增长5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662家增加到1519家,增长1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702亿增加到5383亿,增长一倍;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超过4倍和3.5倍;技术交易数量和额度分别增长33%、175%……
陈仲朝告诉记者,宁波的经验在于打造了“三个活力”:民营企业创新有活力、科研院所研发有活力、科技服务转化有活力。
民营企业创新有活力。宁波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研发能力建设,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以委托开发、研发外包、合作开发、自主研发等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2015年,全市有R&D活动的规上企业数量达到3593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为49.47%,远超出全国先进城市水平。目前,全市已有创新型初创企业8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519家,这些企业贡献了全市90%以上的R&D经费投入、80%以上的授权专利。2015年,宁波5万多家制造企业为宁波创造了13757亿工业总产值,位居浙江首位,从最初的技术引进、模仿跟随式创新,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阶段的跨越,宁波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由弱变强,在新型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核电密封件等细分领域崛起一批行业“隐形冠军”,100余家企业140余项产品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宁波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新材料、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四大战略产业为先导,以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为战略增长点的工业体系。
科研院所研发有活力。以2004年4月正式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为标志,近年来宁波相继引进了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50余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搭建一批中试实验工场、中试创客平台等平台载体。宁波新型的研发机构,紧贴宁波创新发展需求,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奠定了高质量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也随之迅速崛起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科技服务转化有活力。开展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赋予高校院所更大自主权,推动高校院所开展股权、期权激励。宁波大学规定专利转让收入在扣除相关成本后8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通过建设宁波科技大市场,培育和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聚合高端创新资源;实施智团创业计划和“3315”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建设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创新天使投资。自2014年起,宁波市启动工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从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中遴选248名特派员为全市358家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协助企业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310余项……
“三个活力”带给宁波的是快速发展和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强烈需求,为宁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先行先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所以选择宁波,不仅限于宁波已有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更在于宁波将以广大的勇气和魄力,将自身特点融入国家战略。唐一军指出,要按照“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的标准,围绕重点、破解难点,强化示范带动,着力形成新的方法、路径、模式和发展动能,把“唯一”做成“第一”,把“首个”做成“首位”,着力形成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生动局面,让更多的城市受益于宁波的先行先试和改革探索。
宁波实践:集聚资源与转化模式的统一
从发展看,宁波在科教智力资源薄弱、自然资源相对薄弱的条件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趋强的发展历程,一段科技成果转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艰难旅程。
这一历程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的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模式,形成宁波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在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劣势是科技资源相对缺乏。早在2004年,宁波人均GDP就突破了4000多美元,面临着依赖资源消耗而增长的方式将无法支撑其后续的发展瓶颈,对科技资源的渴求尤显迫切。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宁波大手笔引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由此,宁波加紧高端创新资源的布局和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高素质科技人才、高科技项目实现了从三无到三有的历史性转变:投入资金1.5亿元,引进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投入资金8.85亿元,共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投入资金2.64亿元,共建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2013年、201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相继布局建设了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举全市之力,着力将两个“科技城”打造成宁波创新驱动发展的“双子星座”。
“这些年,我们所直面挑战,敢于碰硬,只为坚守一个定位:建设新型科研院所,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2016年6月上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描述了材料创新梦想的放飞历程:建所10年,引进海外人才25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占三分之二多,博士学位占40%,平均年龄32.5岁,以新生代为核心组建了50多个创新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400多件,国际专利65件,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项目1377个。生物基无醛胶、锂电池、金刚石等22项重大成果实现产业化,累计为企业增效80多亿元……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宁波正加快改革攻坚、创新攻坚、环境攻坚,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集聚创新资源,颠覆传统的资源思维,变不可能为可能,探索形成多种转化模式,使集聚资源与输送技术相统一:
“自主研发+项目合作+共建平台”模式。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以委托开发、研发外包、合作开发等项目纽带合作方式以及与高校院所共建科研合作平台、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模式。探索股权收购、技术合作、技术购买等方式,加快推进民营企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截止到2015年,全市企业累计并购活动达107起,累计并购金额超过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成功在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永磁电机等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产业技术+产业育成+衍生企业”模式。加强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搭建中试实验工场、中试创客平台等载体,承接合作单位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在宁波产业化落地前期的预孵化,开展中间性、规模化放大试验,以打包的方式为企业输送可供产业化的重大产品(装备)和人才团队。
“天使投资+科技创业+众创空间”模式。实施“智团创业”计划和“3315”海外高层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等载体,率先开展天使投资等,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成果在宁波开展中试转化、孵化培育及产业化落地。
“技术市场+转移转化+集成服务”模式。建设宁波科技大市场,培育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开展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技术难题竞标和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聚合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先行先试:立足当前与谋划未来的衔接
宁波要先行先试,试什么,怎么试?
宁波明确:贯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先试”的核心主线,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治理能力建设的统一。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的更好作用。
关键在于要立足当前与谋划未来高度衔接,要体现出宁波的智慧。
立足当前,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谋划未来,就是要为宁波未来发展而试。在“先行先试”中,解决宁波比全国更早碰到的问题,探索解决目前一些地区还没有遇到的发展瓶颈。
宁波提出,要围绕重点、破解难点,以探索科技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如何发挥企业作用,链接国内、国际资源为核心主线,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形成新的方法、路径、模式和发展动能,力争在企业为主体的国内外合作创新、民间资本主导的科技金融创新、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和构建设市场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破解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难题,突出企业主体,在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上先行先试,为全国科技创新资源薄弱地区有效利用“两个市场”提供示范样本。
宁波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开放创新特色鲜明。在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示范区建设将充分发挥宁波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以及以股权收购、技术合作、技术购买等方式引进并购大量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培育发展新型研发组织。试点开展合作方投资、企业(民间资本)投资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新型研发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模式,实行由主要利益相关方代表构成的理事会管理制度以及员工企业化聘用管理机制。加快“人才创新港”建设试点,对海内外高端人才来宁波创新创业,在企业工作或创业期间,可给予事业身份并挂靠高层次人才创新港,5年内保留事业身份。
开展企业创新标准、创新方法和创新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引导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预见,制定产业和行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形成内部规范的创新管理制度。试行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按一定标准预先储备专门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准备资金,结合研发规模及实际效益,给予奖励。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破解民间资本与技术资本有效对接难题,在探索民间资本融入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新模式上先行先试,为我国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提供示范样本。
立足宁波民营经济特色及民间资本充裕优势,探索完善以金融产业资本撬动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新模式、加快将民间资本转化为创业创新的产业资本,实现“资本”对接“知本”,进而转化为“智本”,加快以科技金融带动大众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万众创新。开展民间资本境外研发创新投资PPP模式试点。依托众创空间,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试点开展投贷联动。启动发起专业化科技保险公司或在现有保险公司中成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开展科技保险试点。
——破解创新供给与企业需求对接难题,在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上先行先试,为全国以新型工业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以全球产业价值链跃升实现民族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示范样本。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新产业培育提供示范借鉴。充分聚焦宁波在高端机械、时尚服装、智能家电、新材料等产业,吸引国内外相关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项目、人才、资本等在宁波集聚。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牵头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布局专业化的公共研发平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为创客及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服务。推行企业内部创客机制,引导企业依托自身在研发、生产、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一批服务大众创新创业的开放式实验车间、中试基地和创客平台。
——破解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日益多元难题,在完善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上先行先试,为全国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配置、提高转移转化效率提供示范样本。
充分发挥宁波市场化体制机制灵活优势,通过鼓励区域性、行业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市场发展,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等,构建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培育发展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及以公共服务量、服务收入和科技支撑效果为重点的服务绩效考评机制。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机制改革试点。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和评标指标体系审查制度,完善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进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订购)、首用等非招标采购业务,在政府及国有投资项目采购中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应用方企业首购首用高新技术新产品或发明专利产品,给予“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帮助创新产品开拓应用市场。
——破解政策瓶颈,在推进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上“先行先试”,为全国构建更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扶持提供示范样本。
坚持政策扶持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营造并重,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的意见》等政策意见,重点在建设新型研发组织、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人才驿站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供给,建立适应市场发展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建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县两级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4.5%以上;建立财政科技经费优先扶持成果转化的机制,市财政科技经费每年安排不低于60%的比例。新增设立市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扩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至10亿元(其中市本级4亿元)、科技信贷风险池资本金规模至2亿元……
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之契机,宁波雄心勃勃。宁波提出:到2020年,争取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取得一批可复制推广、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转化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成果。
10月14日,宁波吹响了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集结号。这是宁波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元点。从这一天起,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蓄势待发,“先行先试”的宁波将更令全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