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科技创新,健康中国的头等大事
——解读《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
文·本报记者 付丽丽

    “我们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人群,有最为丰富的病例资源,并且还有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一旦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必将形成无可比拟的科技竞争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应对卫生与健康重大挑战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位置优先发展。”10月13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

    李斌指出,这是时隔20年后,卫生计生系统召开的又一次科技创新盛会。

    而在此之前,10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创新贯穿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全过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事业发展的作用”。

    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一切围绕人民的健康,这是首次将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中的优先和核心地位。

    加大投入 稳定支持临床医学研究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研究是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较为薄弱,重大疾病诊疗的本土证据缺乏,一些疾病的诊疗指南还依靠国外循证医学制定,重大疾病诊疗水平仍需提高。

    为全面加强临床医学研究,《指导意见》提出,一要加大临床医学研究投入,积极争取设立专门面向临床研究的科研计划和项目;二要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需求提出、研究组织、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三要加强临床研究资源的整合共享,组织多中心和协同攻关研究;四要努力打造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加强临床医学研究队伍建设。

    “我国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许多临床诊疗方案都是运用国外的”,秦怀金说,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把临床医疗资源变成临床研究资源,通过临床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这是下一步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重点。

    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表示,以往基础医学研究有不少项目专门支持,例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医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但临床医学研究方面缺少自己的研究专项。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到,将加大稳定支持临床研究投入的力度,积极争取设立专门面向临床研究的科研计划和项目,探索设立自主创新的临床研究项目。

    此外,有关部门还将“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的技术平台”。李斌指出,疾病和临床资源是我国特有的基础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人群,有最为丰富的病例资源,并且还有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一旦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必将形成无可比拟的科技竞争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与科技部进一步合作,争取建立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稳定支持机制。”李斌说。

    改变导向 临床医学人才评价不再看重论文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此次《指导意见》,将加快培育和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李斌也表示,要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技术人员医学创新的主体作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处于创新链、产业链和应用链的结合点,是连接患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枢纽,在科技创新的三个重要环节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离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就会失去源头活水”,李斌说,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技术人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等享受国家各项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

    秦怀金表示,《指导意见》指出,今后要以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与服务保障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创新活力,调动人才积极性。

    具体来讲,基础医学等研究领域以同行评价和科学价值评价为主,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成果数量转向质量、原创价值和学术贡献等,建立以论文质量及发表引用、专利数量为主的评价标准。

    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应用研究领域以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价值评价为主,注重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诊防治等服务的影响评价,建立以研发能力、实际贡献、转化应用、技术服务、健康改善和产业发展等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今后对于临床医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创新对病人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效果。”秦怀金说,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实行人才分类评价。根据创新领域和类型的不同,遵循卫生与健康行业和科技创新活动特点,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科学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对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建立分类评价制度。

    聚集资源 首次提出医研企协同创新

    “首次提出要注重‘医研企’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网络,是《指导意见》的一大亮点。”秦怀金说。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数国产药物和医疗设备仍以仿制和中低端为主,竞争力不强,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很多创新药物、高端诊疗设备、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等大量依赖进口,采购价格和售后服务价格昂贵,推高了医药费用,增加了群众负担。

    “要将优势资源聚集到重点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药品、器械、设备、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李斌说,此举意在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产业体系,改变部分医药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

    代涛表示,过去医院和企业基本是脱节的,很多重大创新成果如手术机器人等,如果离开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做到的。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中也居主体地位。“临床医生对科研的重视,医院对科研的支持,包括现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等等,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临床医生是问题的提出者、科研的实施者、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者,与企业、院所构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代涛说。

    的确,“医研企”三方中,医疗卫生机构重在掌握公众健康需求,科研机构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企业的任务则是发挥产品集成创新主体作用,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出符合临床和市场需求的医疗设备。

    “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汇聚技术、资本和人才,提高创新效率。唯有此,卫生与健康科技工作才能实现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提高转变,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李斌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