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旁听一次学术会议。一位大学教授作报告,不假思索,观点鲜明。有位同行插话对一个细节表示异议,台上的教授即刻反驳:“你说错了。你说这些,我不知道是从哪儿看的。”
台下的我听着不舒服,因为“你错了”这种表达是不太礼貌的。我认为,说别人错是一种坏习惯:即使你认为对方意见荒谬,说一句“我不同意你”就可以了,何必抢着当裁判呢。
人心不同,各陈己见是必要的。但我们往往热衷于评断人、贴标签。去中文网络论坛看一看,网友们表达不同意见,动辄发展成争吵。为什么呢?因为有人亮出自家知识储备反驳对方的同时,捎带上“你的理解有误”“知识结构有硬伤”“回去看看书再说吧”“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之类的轻薄话。对方听了心里焦躁,回敬几句。即使双方囿于修养不吐脏字,也难免嘲讽、抢白、互不相让,最后愤愤不平。
文明人的辩论,首先应摆出尊重对方辩友的姿态。君子之争,要对事不对人。谦恭的发言者只讨论事实,绝不讨论人。辩论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所有人,不评判。
科学家之间的辩论也一样,虽然难免利益冲突、腹诽、门户之见,但在公开场合各陈己见时,永远不应该贬损辩友,不应评判人。
遗憾的是,我们的科学家未必比网友更懂礼貌。最近的NgAgo可重复性争议中,不少学者在网上面红耳赤,用刺激性的言辞攻击意见相左者。前一阵,大对撞机是否立项的争论中,也有人在公开意见中明示或暗示对方立论动机和学术资格的可疑。这让讨论变了味,因为“对人不对事”了。
也得怪媒体喜欢传播火爆的、攻击的言辞,而不顾及是否尊重当事人,表述是否“费尔泼赖”。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吧:“揪坏蛋”总是更吸引群众眼球。有些媒体为了讨好大众,提升短期点击率,喜欢把一切争议编成正邪不两立的武打戏。而洁身自好的有识之士,为回避充斥人身攻击的“大辩论”,都保持沉默。结果舆论场喧嚣而低劣。
愿今后的学界争论,把“彼此尊重”的大旗先立起来,温良恭俭让,有话好好说。有什么好急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