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写在“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院士百年诞辰之际
史绍熙院士

    □ 通讯员 靳 莹  本报记者 冯国梧

    今年是“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院士诞辰一百周年。9月25日,天津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深切缅怀这位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和教育家,天津大学老校长史绍熙。

    兴学强国 敢为人先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9年7月,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继续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斯王西学院的教授劝他加入英国籍,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又推荐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史绍熙被选任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这也是首次由我国专家自行培养内燃机高级人才。1981年他被评选为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国内外柴油机的燃油——空气混合与燃烧方式一直都遵循着传统的“空间式”理论,此后开始盛行“壁面式”燃烧理论。而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生产工艺和使用维修水平相对落后,两种理论都不能“拿来就用”。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上述两种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其结果不仅改善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降低了燃油消耗率,而且还可燃用多种燃料,特别是可以采用我国可以大量生产的轴针式喷油嘴,适应了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过程,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

    他还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小型汽油机以及其他内燃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领军行业 走向世界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史绍熙被安排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坐,并荣获科学大会奖。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为祖国和人民“放手大干一场”的决心。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8年开始,他又主编了300多万字的《内燃机设计手册》。

    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燃烧学会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分会主席等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职位。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内燃机学会被接纳为国际著名内燃机学术组织CIMAC的成员,我国的科技成果和所提的意见也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

    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 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国际内燃机学会理事长J.H.Wesselo在第19届国际内燃机会议的开幕式上对史绍熙给予以高度评价和赞扬。

    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1986年,史绍熙代表中国内燃机学术界,先后与联邦德国内燃机协会和英国大学内燃机学科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担任天津大学“掌校人”期间,他与国外高校进行了更加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英、加拿大、法、德、日、波兰、挪威、新西兰等国2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高山景行 大师风范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曾这样评价:“史先生是中国内燃机行业的基础理论奠基人,是内燃机行业技术方面的泰斗。”

    由于在内燃机领域享有盛誉,史绍熙参加了我国各个时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包括《1960年国家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6—2000年基础研究长远发展规划》,在“六五”“七五”“八五”计划中,他也牵头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1985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

    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的总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在落实“八五”攀登计划前,近80岁高龄的史绍熙亲自走访有关单位了解他们的特长,合理安排任务,以发挥大家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国家任务。在众多科学家的心中,史绍熙早已超出一地一校一个单位,而是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和带头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著名大学有名望的教授作学术报告。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这也是他辞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史绍熙带着未竟的事业永远地去了,他的科教兴国梦和拳拳赤子心却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们代代相传,他所开创的事业也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