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青岛:“股权+分红”成院校成果转化“加速器”
□ 本报记者 王建高

    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与青岛高新区管委会、青岛市科技局三方共建的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短短两年多时间,在智能制造、智能网络、智慧交通等十几个研究方向孵化出了20家企业,实现了科技人员到创业团队的华丽转身。

    中科院兰化所中科润美润滑材料有限公司获得联想之星1000万元风险投资,已在莱西市建设大规模产业化基地,3年内产值将过亿元……

    目前,中科院驻青岛院所以独资、参股等方式,在青注册成立的产业化公司已达34家,注册资本超过2.8亿元。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副主任李文科表示,中科院来青岛做科研,落地转化很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实现人才、科研和成果与当地经济的融合。这得益于青岛市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下称《青岛办法》)。

    让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

    一台“绵核桃自动剥壳机”, 获得了山东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这是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长河带领学生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结构上大大优于市场上已经有的产品。

    但是,这个新型的发明仍待在学校实验室里。“我希望它能够尽快推向市场,但是现在还是缺少途径。”李长河说,难以完成这“最后一跳”的原因,在于企业跟高校的合作方式难以确定。“到底是买断专利技术,还是技术入股的方式?这个在新技术的价值衡量上,企业对于我们的投入认可程度不高,很难促成合作。”

    曾几何时,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并不乐观。在青岛,高校院所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有数百项,但是真正能够走出实验室,走向企业的却是少之又少。如何改变?

    “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要系统性改革势在必行。”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链向产业链延伸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瞄准短板,《青岛办法》让驻青岛的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贡献的人员,均可获得股权奖和分红的奖励,“股权+分红”加速“养在深闺”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转化为生产力。

    让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富起来”

    青岛农业大学董雅娟、柏学进“夫妇教授”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而后,两位教授又在此基础上,在淄博市高青县建立了基地,以一种目前世界肉质最好的日本肉牛为种,核心种群已繁殖1500头。他们的克隆牛比普通牛繁殖速度快至少5倍,3年后这种优质肉牛将繁殖到10万头,形成产业化。

    一般高校科研进程以写完论文或被评定为终点,而青岛农业大学是以转化为终点。实现成果转化,是高校院所科研的真正目标。按董雅娟的话说:“给社会带来效益,才是科学家的最大存在意义和幸福。”

    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今,在青岛科技大学,第派新材、高信软件等20余家以教师科研成果为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公司,其中高信软件即将在新三板上市。

    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绪永说,《青岛办法》中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就是让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富起来”。高校院所实施入股奖励是这样规定的:高校院所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实施入股奖励,其中对研发和成果转化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为促进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以152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了四个玉米新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其中,“青农105”玉米新品种更是以1000万元的高价,拔得全国单个作物品种转让价格的“头筹”。对此,青岛农业大学对赵延明副教授授予“科技成果转化先进个人”称号,他个人及课题组获得学校160万元的重奖。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在真菌多糖研制、残留农药去除、各类农作物抗病高产新品种、根茎作物联合收割机械、作物反季节生长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转化。青岛农业大学科研成果的高转化率成就的重要具体原因是校方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规定“凡转化的成果收益,40%奖励给课题组研究人员”;科研“三不立项制度”,包括“没有推广前景、脱离生产需求的不立项”等一系列鼓励政策。

    通过政策激励支持和鼓励创新,为高校院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姜波表示,《青岛办法》从税收、科技成果的处置和收益、“双肩挑”人员的激励等方面,为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保驾护航,扫除制约高校院所发展的体制障碍,破除阻碍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性障碍,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