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宜兴环科园:“人才洼地”托起“产业高地”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王学君 闵德强
2015年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

    如何让集聚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转型优势、创新优势,赢得发展胜势?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做法是,以“产业引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理念,依托宜兴环保40年历史的丰厚积淀,积极探索育人用人的新模式新机制,以高端人才引领环保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构建人才高地、引领技术高地、汇聚资本高地、打造产业高地”的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在这里,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的业态与形态。如今,这里集聚环保企业1700多家,配套企业3000多家,产业链覆盖了水、土、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七大类,形成20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拥有8000多名环保专业研发人员;建成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成立“一带一路”环保“走出去”企业联盟,推动中非、中柬环保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功引进100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和项目,年环保销售超600亿元。

    求变中寻突破

    说起宜兴环保产业,业内无人不知。这里,是我国第一代环保企业诞生的摇篮,被称作“环保之乡”。而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以环保产业为主题、最具产业特色的宜兴环科园,更是宜兴环保产业的代表,支撑着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国函(2014)138号文》同意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苏南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宜兴环科园要扎实推进宜兴环保产业创新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建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科技新城,建设成为创新核心区之一。

    事实上,这对于虽早已声名远播,但环保产业发端于苏南乡镇模式,以及创新支撑力不足、产业层次还不高的宜兴环科园来说,既是推进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更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尽管困难不少,可宜兴环科园人信心十足。用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的话来说,“这是阶段性的转型痛点,折射的是对新常态的把握能力和对未来的信心问题。我们清晰看到,环科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尤其是众多的依然活跃在市场的环保中小企业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引领新常态的有生力量;而呈现出来的不足,也正是新常态下我们在发展中急需发力的突破点”。

    那么,站在新的起点上,宜兴环科园该如何来突破发展的瓶颈,争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排头兵?朱旭峰提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既要着眼长远抓好规划引领,更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让创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引导企业家转变思想概念,充分依靠科技创新人才,全力打造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核心内涵和鲜明特征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朱旭峰说。

    “十二五”以来,宜兴环科园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劣质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节能环保、先进制造、高端服务业的同时,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出台《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实施人才计划,搭建环保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推动人才发展走市场化、本土化、国际化、法治化之路。

    “栽得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我们积极探索招才用才的新途径。针对企业‘招才难’,发展后劲弱, 着力完善载体平台建设,建成环保人才培训机构,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 朱旭峰说。

    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示范基地等10多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园区。

    未来概念水厂、环保标准工场、环保论坛会展中心、青梅园环保谷等一批功能性载体正在规划建设中……

    有了完善的载体平台,宜兴环科园更是以国际化视野,从开展产学研与实施国际化合作中招引全球才智。

    至今,园区和国内外所有以环保见长的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吸引了钱易、曲久辉、任南琪、张全兴等12名“两院”院士加盟。

    宜兴环保科技创业中心、卓易软件园、宜兴留创园等4家国家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业入驻孵化,引进“双高”人才、“省双创”人才2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上百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名。江苏省内唯一的环保领域专业研究院——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园区,完成了科技部环保数据库建设、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图解的编制,成为环保部、科技部的决策智囊。

    记者了解到,宜兴环科园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顺应国际先进清洁技术转移的新趋势,专门成立了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个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建设了2万平米国际环保展示中心,和芬兰拉赫蒂商务科学园、韩国仁川科技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等结为友好园区。与原国际水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格雷·戴格合作建立了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为“双创”“护航”

    “创新驱动要靠人,人要靠制度激励。人才引进来,更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来为创新创业‘护航’。”朱旭峰说。

    宜兴环科园围绕重点培育一批以新技术、新人才、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四新”企业,用好国家和地方出台人才政策,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关于科技企业入驻孵化器的管理办法》《环科园高层次人才入驻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等措施。特别是面向紧缺人才、领军人物采用“一事一议”,派专人定向服务,实现“一对一”全流程跟进。

    针对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轻资产公司融资难问题,出资3000万元设立了投资担保基金,引进了华软、赛伯乐、中植等多家产业基金。联合进出口银行成立“百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基金,扶持有特色的潜力型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目前,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扶持企业25家;由国家发改委立项,设立首期规模2.5亿元的环保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对成长型科技企业进行投资,与中信环境、浩远集团、麦格里投资基金等国际大资本合作设立250亿元的专项基金,联合平安银行启动了总规模300亿元的区域治理基金。

    宜兴环科园还成立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室、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巡回法庭等,构建了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了一个尊重知识、服务人才的保障体系。

    “环境医院”是环科园改变新常态下环保产业组织形式的主抓手,也是集聚国内外环保专家人才的重要平台。以宜兴环保产业集团为龙头,整合国内外优质环保技术、企业、人才和资本,以PPP及第三方环境服务为模式,打造覆盖环保全领域、全产业链的一站式综合环境服务商,引领宜兴环保产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发展。

    “环境医院”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在业界反响强烈,并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三五”水专项内容。眼下,“环境医院”正积极谋划“走出去”,在昆明、哈尔滨、成都、山东乳山等地建分院,打响“环境医院”品牌。

    宜兴环科园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是尝试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首个案例。围绕研究院成立对应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专家团队以技术成果入股占51%,园区现金出资占49%。

    在此基础上,发挥本土企业的市场和资金优势,组建“一品一所一公司”——围绕一个专有技术,成立一个专业研究所,对应组建一个专业公司,着力培育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实施一年,“哈宜”就注册了7家在各自细分领域有领先优势的技术公司,承担10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15项专利,承接29项工程,签署项目合同额超过1亿元。

    如今,创新已成为宜兴环科园越来越多本地企业的自觉行动。全园有8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目前,在园创新创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180名,正在实施的国家863、水专项等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342项。

    “我们建立起的‘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企业抚育体系,有力支撑着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引领着新兴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朱旭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