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1日 星期日
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新城蓝图绘就
4年后年产火箭50枚、卫星140颗
本报记者 刘志伟

    你想参观星箭测试现场,了解研发制造过程吗?你想飞出大气层,从太空远眺地球吗?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晓涛说,未来,众筹火箭发射和近地轨道观看地球等商业活动,都是可能实现的。

    近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四年后,可年产火箭50枚、卫星140颗。随着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新城的兴建,我们的飞天梦也渐行渐近!

    “互联网+航天”值得期待

    “除人们熟知的GPS导航和定位功能外,未来的商业遥感卫星还能提供全球实时影像。”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向记者解释,比如你开车出去,想知道堵不堵车,可以通过用户端直接获取实时影像。“这个基于‘天基’物联网的项目,可以在互联网无法覆盖的海洋、岛屿、沙漠等地轻松上网。”

    “天基”物联网由60—80颗同时具有遥感、导航与通信功能的低轨卫星组成,能有效解决地面网络覆盖有限的问题。

    “这只是卫星应用的一个方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介绍,火箭发射进入商业时代后,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的聚集,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未来,将有更多的商业卫星发射上天,届时卫星应用将会更广泛影响人们的生活。

    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胡自锋说:“今年的大洪水,如果有专门的遥感卫星提供实时的影像,我们就可以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李德仁则表示,现在我国的卫星是“一星单用”,未来要实现“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智能服务。

    有“黑科技”才能玩“上天”

    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是一种“运输”工具。目前,国内仅有包括三江集团在内的3家单位拥有火箭研制和发射能力。

    2007年,三江集团布局火箭研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星箭一体化设计理念。2013年、2014年,该集团打造了我国首枚具有快速响应、快速进入空间能力的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快舟二号”,较好实现了成本控制,可提供更加优质、经济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火箭公司首次发射争取年内完成。”胡晓涛透露,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于2017年发射,并实现商业化应用。

    航天科工四院总设计师梁纪秋表示,“快舟十一号”充分继承了此前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特点和成果,运载能力提升了5倍,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其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为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约1.5吨,主要面向400至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部部长张镝向媒体介绍,“快舟十一号”对发射场的要求较低,将力争做到无依托发射,这将节省很大一笔发射场的费用。

    “航天”将成为经济新动能

    湖北省已将航天产业确定为“十三五”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合作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根据方案,武汉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由核心区、支撑区和辐射区组成,其中核心区选址在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古龙园区,总规划面积30—40平方公里。

    胡自锋认为,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条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是我国固体运载器的核心研制力量,武汉的导航和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并列入“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武汉初步形成了航天产业集聚区,2015年实现产值约100亿元。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使湖北武汉航天产业链更加完善。

    (科技日报武汉9月1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