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马爱平)跨越三世纪,走过双甲子。9月8日,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该校与本报联合举办“轨道交通创新与‘一带一路’战略论坛”,以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发展和在“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为典型案例,共同分享国际经济合作的成功之道。
在论坛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利德等致辞。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马来西亚陆路委员会委员长、原外交部长丹斯里·拿督斯里·赛哈密等中外嘉宾围绕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作了主题演讲。
高铁被认为是我国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2015年我国高铁已超过19000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长度的60%。在中国轨道交通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高铁工程主要技术来源于我国的长期创新实践,已跑在世界的第一方队。”傅志寰说。 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马苏德·哈利德认为,巴基斯坦与中国是战略合作伙伴,这是基于两国共同的互信以及长久的友谊。如今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实施,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宁滨同时介绍:“‘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为北交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近年来,北交大从发挥学术科研优势、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