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科技共山水一色 新城与产业齐飞
——专业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

    本报记者 马爱平

    9月的“浪漫之城”珠海,海风习习,山清水秀。在它的西南部,有一座名叫三灶镇的小城。

    三灶镇的面积和人口约占珠海市的十分之一,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却超过了珠海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50%,可谓是生物医药的产业重镇。

    实际上,作为特殊产业集群,专业镇为广东经济发展立下 “汗马功劳”。

    2015年,广东GDP达到7.2万亿元,其中有接近四成来自399个专业镇的贡献。今年6月《广东省专业镇创新指数》指出,专业镇已成为广东省打造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一镇一品”发力的“细胞体”

    一个倚青山、卧碧波的美丽海岛,在珠海以休闲经济闻名全国时,为何却“剑走偏锋”踏上“工业强镇”之路呢?

    据三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1988年12月底,珠海决定开发西部,三灶机缘巧合成为机场、港口等“命运”工程的所在地;1989年,三灶抓住机遇,“以地生财”搞地产;1993年,三灶镇另辟蹊径,“工业立镇”思想确立。“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旺,百业旺。”

    在珠三角,在世界上知名、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专业镇比比皆是。据统计,珠三角经济规模达20亿元的镇就有120多个,其中30亿元以上的有59个,部分镇的经济规模已超过百亿元,绝大部分镇是以一种或几种主导工业产业作为支撑,具有很强的专业镇经济特色,成为珠三角经济圈中最有活力的细胞之一。

    近日在当地调研的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科技工作有了长足进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从50年前日本的“一村一品”,到今天中国的“一镇一品”,“专业镇”正成为珠三角对决长三角的利器,也成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暗自发力的“细胞体”。

    “调好头”突破“天花板”

    广东专业镇大部分主打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尽快改造、提升专业镇的传统产业,使之做强做大成为优势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专业镇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此,2000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积极开展专业镇技术进步试点工作”。

    广东省科技厅将技术创新作为科技支撑专业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拉开了全省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的序幕,开启科技推动广东集群经济发展探索之路。15年来,广东专业镇把现代科技注入传统产业的肌体之中,建平台、促创新、调结构,“一镇一主业”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企业的有效集聚,呈现出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特征。

    截至2015年9月,广东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总数为399个,其中农业类专业镇125个,工业类专业镇共有247个,服务业类专业镇27个。

    徐南平在调研中强调,在当前县域科技创新工作总体上仍较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资源缺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形势下,广东专业镇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京ICP备06005116